「中國人」不是隨口可以講的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梓材》:「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後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已!若茲監。』 」 當時談及的「中國」,地域是周人所居的關中、河洛一帶,後來才包括黃河中下游。

「中國」的,中,原是居中之意。古人以為居天下之中的文化中心,故古代華夏也自稱中國,有時叫中原、中州,但那是王朝自稱、士大夫自稱,是個褒義詞。漢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學士習慣將中原王朝稱「中國」。「中國人」、「中國之人」是褒義,類似「上國之人」、「上國之民」,那是士大夫之言,自問可以代表上國風範,威儀不足的老百姓,是不敢自稱「中國人」的。現在那些大陸人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中國人」,在古代是無禮之言。古代的老百姓,只能說自己是「我係廣州人氏,兄台貴鄉啊?」之類。在古代,德行和階級不
夠高,是不能自稱中國人的。

現在,「中國人」這個詞被大陸人用賤了,我們香港人如果講到文化源流,謙稱自己是唐人、華人就好了。以前殖民地政府叫香港的華人為華民,政府設有華民政務司(Registrar-General)之職,意思是「華人保護者」,隸屬華民政務司署(Secretariat for Chinese Affairs),專門處理華人事務。那個部門稱呼治下的華人為「華民」——華裔的庶民、老百姓,若說「中國人政務司」,要治理一群才德兼備的中國人,那恐怕沒幾個英國殖民官自問當得起那個職位了。

華民政務司一職設於一八四四年,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第三年,負責全港人口登記和徵收人頭稅。一九四六年,立法局通過笫七號法令,授予撫華道、太平紳士和兼任警察司等頭銜,令華民政務司的職務猶如王朝宰相。「撫華道」一名,源自華夏王朝的「撫夷」,可見英殖政府將華人事務當作外交事務處理,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