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由親始,孝治天下

《孝經》是儒家論孝的專書,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全書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孝治法,定萬世政教之綱綜述孝道之大本下開其餘十七章。

《孝經》首先以五章,分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之踐孝法則與途徑,是為「五孝」:

「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五孝者,上至天子,下至平民,五個階層,五種職業,各有所當,位份愈高,愈有所擔,天子諸侯不可以與匹夫論孝;庶人也不可以與天子諸侯論孝先祖行、子孫效,聖人行、賢人君子效。上位者以自身為表率,以孝治天下,以《孝經》明教化,上行下效,百姓修身行道,改善民風。天子行孝,正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承天治人,是故「孝治」與「聖治」,實為華夏王朝治天下的大法。

「五孝」之後,再論「三才」,繼論「孝治」與「聖治」。《三才章第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指出孝是天經地義,是《孝經》全書論孝的總義,往後各章,皆據此闡述。

品德修為,在於階梯次第。《開宗明義章》有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的實行,從小孝到大孝,先始家庭,再進而擴大至社會、國家孝親,事君,終以立身行道。「這個孝道,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出任公職,替公家辦事。到了老年,就要考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完成孝道。」終於立身的意思最重要,是借助孝敬父母長輩、侍奉公家來完成自己的人格品行,可以成為下一代孝順的表率。故此華夏社會講究孝義,但也譴責「為老不尊、教壞子孫」的老而不。用侍奉來完成自己,是儒門孝道,也符合耶穌基督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