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言俗語,勸善立人

《營謀小集》行文並不典雅含蓄,用語不加加藻飾,但求淺白易懂,甚至帶點市井風格,讀來平易近人。

即使寫委曲之事,此書也是平實道之。如第十一條,「蒙東家提拔出身,諸事教道得以成就自己之功,是大有恩於我,...須盡心力酬答其恩,即有人欲增工銀請我,不可嫌舊東家工銀少,過鋪去做。...抑或別有高見,思量到底,實在無差,還須虛心下氣,將情形委曲稟明東家,要東家念我婉轉之情,不怪我去,方為兩順。所謂來得有情,去得有義,也就是去後不忘和好,乃為忠厚。若一得志,反面無情,是之謂過橋拆橋,令人鄙棄,反塞自家後路也。 」如何辭別舊公司而不得失人情,此條即使在今日也是合用。

小集寫於清朝,詞彙古舊,「後生」、「東家」、「掌櫃」、「餉渡」、「腳色」、「枷號」、「煙館」,都是舊時省城的日常生活用語,通俗淺顯,可從中一窺舊時社會的生活面貌。只是今人一般少聽少講,故未必明白箇中意思。

「後生」是指年輕人、晚輩,或剛進入公司的員工,正在實習或學徒階段,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粵語片仍見此詞。舊時打工的,會稱僱主為「東家」。「掌櫃」是商店、公司的總管。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廣東香山境內已有小火輪拖了木駁,往來廣州、佛山、香港、澳門、官山等地。體積大、設備好的木駁,俗稱花尾渡;「餉渡」就是指辛亥革命後,縣政府每月收取花尾渡及各種營運船稅項的船。「腳色」指擔任某種職務的人。官署或長官以前稱為「官府」。「枷號」就是帶枷示眾,是舊時的輕微刑罰。「煙館」是清代供人吸食鴉片的地方。這些用詞,也可以在元代雜劇,以及《水滸傳》、《紅樓夢》、《文明小史》、《金瓶梅》等明清小說中找到,從中可一窺舊日生活面貌。

《營謀小集》結語明言「此編雖無文藻可觀」,但因為勸戒的對象是少年人、年輕時貧困或讀書有限的人,用典雅含蓄的說話來講解營業謀生之道,後生未必明白,故此採用淺白俗語,使後生一讀即曉,以後提高警覺,不致入世多錯,可見作者用心良苦。然而也許因為行文俚俗,恐怕有損清譽,故著述之後不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