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大事,有靜氣

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有一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翁先生先後出任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的教師,此聯是教做人處事的態度。古來賢聖,愈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愈能心平氣和,靜心思考,沉著應對。

《世說新語箋疏中卷上雅量》:「謝公與人圍綦,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于常。」淝水之戰時,謝安與人下棋,姪兒謝玄傳來戰報。謝安看後,默默無語,繼續下棋。客人問前方勝負情況,答:「小子們已大敗敵人。」說時神色舉止,沒有異常。

靜氣並不是與生俱來,是要涵養的,是需要歷練和積累的。靜氣源於定力,佛門之禅定,道家之身定,儒門之心定,都是定。修好定力,雜氣自去,靜氣自來。

諸葛亮訓誡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大學》:「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清朝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如是我聞四》:「遇意外之橫逆,平心靜氣,或有解時。」智慧從靜而生,不從喧鬧而生。靜能生慧,養好靜氣,看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卷雲抒,心情平和,冷靜思考,不慌亂,不浮躁,遇大事就能從容應對,思慮周詳,以靜制動。平心能靜氣,靜氣能做事,做事而能成事,此寧靜可以致遠。

我在大埔昌運中心主持街頭版的《本土論壇》暨《熱血政治》,心情平靜,語氣溫文。我並無一般部署參選的人的聲嘶力竭。我用平靜的語音安撫老百姓,我提倡的精密修憲工程,大家在今年投票過了,我一旦當選之後,我接過授權就去做,小市民可以回復九七之前的正常日子,安居樂業,娛樂昇平。民生政策留在政府的內務部和議會討論,小市民偶爾關注一下就可以了。


我們現在處於的是不正常的時候,大家生活過得苦,都不想在這種狀態過日子的。我的溫文語氣,就是來自翁同龢先生的訓誡。我平日的街站演講,也是用平靜的語音,猶如佛陀的梵音。禪宗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聽到語音,當下得到安靜就可以了,內容不必理會太多。 嚴肅的街頭論政,希望只此一度,往後大家觀看議會論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