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拳術,脫胎兵器(下)

長拳取自槍法,使勁採自弓法。長拳從腰部的重心地方發出,期間轉腰、抖臀、蹬腳跟,前臂在發出的後段螺旋,收緊肌肉,形成衝撞力,這是長槍用勁的方法,形意拳就是這樣出拳。華夏武藝,頗多用整體的勁,用勁要從腳跟起,這是因為騎上馬,用勁必須在馬蹬上發,用力上蹬,否則無法借力,這是出自馬戰的習慣

使勁採自弓法太極拳的勁,是各勁之母,勁是放鬆肩肘之後,前臂向上向外及各方向圓形鼓動的彈性勁,那是肌肉收到意和氣的指引,處於微微顫動的狀態。懂得弓馬的,就知道這種用力方法,源自弓弦。弦不用的時候,要從弓上鬆開來,作戰的時候才上弦。拉弓的緊張狀態,就是蓄勁待發的狀態。勁就是弓弦,其他的手勢就如箭。弓弦也能彈傷人,但用來搭箭射出,才是主力。左臂單手使勁將對方彈開,之後右掌用按勁貼身打,前腳彎曲如弓,右腳跟蹬地發勁如箭,整個動作,就是射箭的動作。

即使一般外家拳法,用拳打人,多數採丁字馬步,取偏身、側身而進這也是彎弓射箭的姿態。

南派洪家或詠春的二字拑羊馬,特別是拑羊馬,大腿下面要夾緊,這是夾緊馬腹的動作,身體要後仰,這明顯是來自騎馬用兵器的慣性。平馬而後仰,用勁的力矩伸長了,而且可以借助身軀後座的彈力。如果挺直身軀,正面對敵,很容易被對方衝擊而弄至人仰馬翻,洪家所謂「四平怕昂掌,子午怕橫衝」(四平馬怕敵方仰掌或拋槌攻擊;弓箭馬怕敵方橫衝過來)。

為什麼華夏拳腳功夫源自兵器的技術轉移呢?華夏古代戰場與西洋一樣,都是用兵器為主,兵士學兵器,不必懂得拳腳。所謂軍中的拳腳,只是在兵器不能及的近身範圍,採取摔跤和肩臀衝撞。宋朝有火器,但那是簡單的,弓箭裝上爆仗,或在長弓縛了藥頭,變成火器,發射出去,敵方陣營燒着了。明朝末年,華夏的黑火藥自西洋改良之後成為彈藥,傳入華夏火槍、大砲等傳入後,中國進入局部熱兵器的時代。軍隊裡不大需要拳腳搏擊、兵器教練,教官要回到江湖遊藝,或返回鄉下。他們把軍中武藝帶到民間。

西洋也有兵器教官失業的問題,但西洋的武士是貴族,不與平民交往,也沒有生計顧慮,故此武士轉到熱兵器就算。華夏的武士出身平民居多,失業的教官很多下放民間教武,於是軍中的戰鬥術傳到民間。是故,華夏的民間武藝,全部源自明末清初。那些追溯到唐朝達摩、南宋岳飛、明初張三丰之類的,都是假託。

此外,民間的武師為了謀生,就創出了某種手法風格自立門派,華夏武藝撞擊摔跤以外,多了其他內涵。北方的多是長拳搏擊和摔跤外加一點象形拳法和健身氣功。南方是短拳搏擊,加入動物模仿(如五形拳)和硬氣功(例如洪家練橋手)。這些動物模仿和氣功,在對陣搏擊時,未必有幫助,但可以維持鍛煉的趣味和增加功力,也在中年之後保健身體,令華夏武藝成為終身可行的鍛煉,不像那些專事打鬥的拳術(例如泰國和緬甸的搏擊術),到了老年就腰膝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