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食電影,搗毀香港

電影是綜合藝術,大型電影製作固然艱難,到了推廣電影市場的時候,需要敘事神話、文化形象、海外僑社及國際網絡,故此繁盛的電影製作是文化大國的象徵,在西方是美國、法國、英國等,在東方,卻只有日本和香港,才夠資格稱為電影文化大國。香港早期有南洋移民,港僑、粵僑遍布美加,即使香港的文藝電影,也有市場生存,武打片更突破語言樊籬,行銷世界。香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輝煌電影成就,足以證明香港的文化大國地位,我們香港人不要妄自菲薄。


我們觀看電影,認為電影是通俗文化,然而,以藝術而言,電影的劇本、演出、聲響和色彩,依次來自文學、舞台劇、音樂和視覺藝術(繪畫、雕塑、攝影等),是高超的藝術融合。電影的文學成分包括故事、時代意義、政治意義,舞台劇成分包括劇本、選角、演技、導演技術、美術、佈景、配樂、聲響等。電影由於釋放了舞台框架的限制,故此更難有準繩來規範自己,這種自由是誘人的自由,也是致命的自由,加上數碼技術進步,原本光、色調、鏡頭、分鏡、快鏡、偷格快鏡、剪接、搖鏡、推軌鏡頭、蒙太奇(montage)、構圖、取景等等,令製作人難以掌握。

電影製作要調配眾多的製作隊伍和裁定最佳版本推出市場。整個過程,就像民主議會紛爭或開明獨裁統治,永遠有修正的餘地,永遠沒有最好的終定版,只有不斷的修正、推翻和系列製作。這其實就是民主。故此,做過電影的人,懂得欣賞電影的人,極容易理解現代政治,也容易寬忍民主政治那種必須的議會胡鬧。

九七之後,中共用本國市場和國家資本勾結,銳意打擊香港的電影製作,目的就是要滅香港的國本,破壞香港一貫的製作人員與觀眾欣賞的本土聯繫,破壞香港人的共同感。這種破壞,不只是香港電影業的破壞,而且是香港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破壞。大陸出幾個臭錢,就做到這種效果。輸打贏要,本小利大。香港的電影製作人、香港的演員、香港愛好電影的觀眾,不可不察。這不是陰謀論,識得做生意的人,想深一層就會知道如何摧毀對方的生意。所謂本土意識,就是維持家業,養活自己人,偶有佳作,令自己人吐氣揚眉。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