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樂,知風俗

昔日私塾讀書,以韻文為主,讀來搖頭晃腦,現代幼稚園有唱遊,音樂與舞蹈是藝術之母。人類什麼時候開始唱歌?《聖經‧約伯記》記載,上帝立地的根基時,就有歌唱音樂。人唱歌,是因為人本來是好動的,用舞蹈、節拍和韻律來抒發對天地、日月、山野、河川的情感。原始部落,音樂是由人聲和動作開始,載歌載舞,收割時唱農耕歌,勞動時唱勞工歌;也會就地取材,用石頭撞擊,用獸皮製鼓,擊出節拍,配合人聲,邊唱歌邊舞動

音樂首先是旋律與曲調,旋律先有單一線條,然後在單旋律線上,多加一條旋律線,發展出複音音樂,也有象徵基督宗教三位一體的三和弦,以及各種和聲,並且由自由且不確定的節奏,發展出明確的節奏,有確定的音值和清楚的拍號。

樂器藉拍子、節奏、速度、音色、音調、力度、和聲、旋律來表現音樂。樂器演繹出音樂,人聲就是樂器的一種,不單能夠展現出作曲家藉曲調旋律傳遞的情感和個性,還能承載歌詞的內涵。A Cappella無伴奏人聲音樂,起於十五世紀末期,盛行於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A Cappella是意大利文,A in in a style ofCappella Chapel,即教堂。A Cappella原本是「在教堂內」的意思。早期樂器並不發達,樂器只是彈奏人聲部分的旋律,無獨立聲部,教堂合唱都以人聲為主。A Cappella歌者不但要有好歌喉,更要有高深技巧,透過喉嚨肌肉的變化、聲帶的震動,發出天籟美聲。

人 聲就是樂器,你唱歌,是沒有你自己的,是音樂在你的身上發放。你是專注於樂曲,接通作曲家的心靈,而不是表現自己。莫札特的跳脫和晶瑩,蕭邦的複雜情感和 強烈張力,巴赫的莊嚴和敬虔,都在樂曲之中。台灣歌仔戲從民間歌謠中,吸收了七字調、都馬調、西工調、哭調、二度梅、廣東二黃等曲調。七字調延綿,都馬調 纏綿、懷念或感嘆,哭調悲涼、哀傷,歌者都要在唱腔表現出來。講話就不同,講話是你自己的。

曲調旋律是歷史流傳的,語言發聲卻是此時此地此人的。民初的五四運動,高舉白話詩,放棄傳統格律,我手寫我口。現代華人社會在九十年代之後,歌曲高舉語音的第一性,語言發聲(語音)超越音樂旋律。高舉語言發聲之後,就沒了音樂,成了沒有文學傳統的獨白。而高舉的那種語言發聲,是無來歷的ego大膨脹,其實是精神病者的囈語。於是現在不論是廣東歌,還是台灣的國語歌,歌手,都是在說話,不是在唱歌,都在發精神病。

觀音樂,知風俗。香港和台灣此刻都沒了音樂,只有囈語,是精神病。好像現代的中小學漢文課本,沒了傳統韻文,卻在教散文文句、做語法分析,做自己的精神病分析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