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孝經》,忠孝傳家

相傳曾子問孝於孔子,再與弟子研習,由弟子記載,乃有《孝經》,為十三經之一。

《孝經》成書於先秦之世,共十八章,僅一千八百多字,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為漢儒鄭玄注,古文本為西漢大儒孔安國注。後唐玄宗注本頒行天下,孔、鄭兩注並廢。

孝順、孝敬,孝與敬、順相提並論。孝道是侍奉父母的道理,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和敬意孝講的是順而不是逆,乃人倫之大本。《孝經.開宗明義章》:「夫孝,德之本也。」全書從述敬養、承志、哀喪、追祭論孝,推崇先王之世、明王之政、聖人之治、君子之行,闡發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經大法。

華夏士人對《孝經》評價極高。漢儒鄭玄認為《孝經》是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明人呂維祺稱讚《孝經》「參兩儀,長四德,冠五倫,綱維百行,總會六經。」唐代規定,官學中人必須兼通《論語》和《孝經》。往日懲罰不孝者,會令其讀《孝經》。亦有病者百治不癒,燒香泣涕,跪踊《孝經》,三日三夜,豁然而癒。晉人皇甫謐的陪葬物,就是《孝經》一卷,以示不忘孝道。

昔日農耕社會,由父母傳授知識和給予工作,故尤重講孝道。現代社會,有了所謂資本和國家之後,知識傳授和工作不來自父母,父母的知識和經驗傳承被學校奪走,子女的親密關係不如前。

九七過渡期間,香港第一宗社會大新聞就是新馬師曾的遺產爭奪案,終身以曲藝宣揚孝義的紅伶不能齊家,預告往後香港特區道德淪喪,恩義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