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學習「傷風」和「感冒」

重新學習「傷風」和「感冒」
重新學習「傷風」和「感冒」

上星期脫稿了,因為臥病在床,整整一個星期。

事情是這樣的。明明星期日還好端端行得走得,星期一早上起床就發高燒(攝氏38.5度)、肌肉疼痛、頭痛,看醫生、食藥後,兩天仍沒有把燒全退便又再睇醫生、再食藥。這幾天極其渴睡、累得只要稍稍停下來便會睡著,連續五六天每天睡超過20小時,神智不清的地步除了無法覆電話、WhatsApp外,更因此而史無前例地缺席了兩個區議會委員會會議。

病情稍稍好轉,腦袋終於回復思考時,不期然回顧自己的「病歷」。我不算常病,而且尚幸每次病情也不很輕微。由大學開始已不停挑戰身體極限,至今還沒有捱壞,是我常常感恩之處。不過年紀越大,也發現可能只是暫時未報而已。

過去說傷風,常會順帶說「感冒」,包括中學請病假時也會這樣寫。也許是症狀接近,大家都很易會將傷風和感冒混合使用。我心裏知道兩者有點不同,知道感冒比傷風嚴重和危險,但這種「知道」也許還是很模糊,到這次病後才認真找找為何跟以前的「傷風感冒」如此不同。這小病令自己重新學習了傷風和感冒並得到一點醫學常識增長(例如原來引致感冒的病毒只有三種而傷風的則有二百多種),倒是沒有想過的收穫。

我知道,「如何分辨感冒與傷風」是個人護理常識,三十歲人才認真分辨有點太遲,拿出來說也不太要臉。但這次認真找找,才發現網上的資料都常將「傷風」、「感冒」、「流行性感冒」分別組合演繹(例如維基百科便將「傷風」自動導向至「普通感冒」頁面並表示此感冒不同於「流行性感冒」,而有些其他網站則說感冒等同流感才對),我猜不少人跟我一樣對這些問題不大了了,既然我這次因病而「發掘」了些資料,也不妨花點篇幅分享分享。

暫時看各地官方資料,分類都是「Cold / Common Cold」與「Influenza (Flu)」,香港亦如此,而官方把Cold稱作「傷風」、Flu稱作「流行性感冒/流感」。以下是傷風與感冒的一些分別。

n   感冒突然襲來,傷風發病期較長。

n   感冒常有發燒(而且不時是高燒),傷風較少發燒。

n   感冒除發燒外還會發冷,傷風較少較。

n   感冒常會令肌肉疼痛及身體極度疲勞,傷風情況較輕及較少見。

n   感冒可引致嚴重併發症如支氣管炎或肺炎等。

n   感冒有疫苗可打(世衛都有機會估錯,但有打總比沒打多點保護),傷風則沒有。

病向淺中醫是至理名言,但預防勝於治療才是金科玉律。傷風也好、感冒也好,無論怎說「小病是福」也還是盡力避免好了。至於怎樣預防,也就是老掉牙我也不好詳說的勤洗手、不要用手摸眼摸鼻、戴口罩、保持身體健康云云了。

最後一句,坊間的傳說不要盡信,網路上也有很多矛盾的說法;雖然我不喜歡訴諸權威,但有時醫生/中醫師們的建議還是比較可信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