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雷達 101

曾幾何時,天氣雷達圖像被視為官方機密;如今在公共資訊透明化的趨勢下,市民可以利用電腦甚至電話隨時查看實時雷達圖。

 天文台天氣雷達圖,顯示廣東內陸的雨帶正在南下。(來源: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天氣雷達圖,顯示廣東內陸的雨帶正在南下。(來源:香港天文台)


現時正進入一年中第二個雨季高峰期,熱帶氣旋以及華南秋雨隨時出現,可能大家仍有印象中秋節在大雨中渡過。八月初颱風妮妲正面襲港也許還記憶猶新,妮妲的風眼在雷達圖像上清晰可見,直徑有100公里。 

天氣雷達主要用來監察短時間及幾百公里範圍的降雨、雷暴及冰雹天氣,技術性一點來說,就是小尺度範圍的強對流天氣。天氣雷達一般安裝在山頂位置,以減少受附近建築物影響。廣東省氣象部門亦有在網上提供由多個天氣雷達合併而成的雷達拼圖,覆蓋範圍更廣闊。

雷達圖提供的信息經過一定程度處理,方便絕大多數人使用和理解。雷達圖上的座標系統同樣是順時針東南西北,跟一般地圖並無分別。掌握閱讀雷達圖的基本技巧,可為行山遠足及戶外活動的短期策劃提供有用資訊。

現時天文台公開的雷達圖規格是:64公里範圍圖像每6分鐘更新一次;128256公里範圍圖像每12分鐘更新一次。此外還有512公里範圍圖像,但只供航空業界及內部使用。 正常情況下,天文台天氣雷達是觀測海平面以上3公里高度的降雨率,撇除低雲、雀鳥、異常傳播等因素,假如降雨高度並非在3公里高度,圖像顯示的雨量會跟實際雨量有出入。

雷達圖右邊的色板指出降雨率的大小,而降雨率乘以持續時間就是雨量。舉個例,當深黃色雨區在某區停留一小時,累積雨量便有30毫米,達到「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的標準;而更深色的橙色、紅色及紫色雨區除了表示雨勢更大外,亦表示有強對流天氣,可能出現冰雹或龍捲風。  

作為經驗之談,一般市民查看實時雷達圖時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找出自己在雷達圖上所在位置,平時多閱讀香港地圖會有一定幫助;

2. 256公里大範圍雷達圖可以用來了解珠三角地區雨勢發展,例如有零散雨區平均分布,即使本港天氣相對穩定,24小時內出現驟雨機會依然頗大;

3. 若雷達圖上出現大片連續雨區,不妨啟動動畫序列,對雨區速度及移動方向作出估算; 

4. 如果從64公里小範圍雷達圖上看到香港附近出現雨區,不妨轉用大範圍模式檢查是否有更大雨型態在發展;相反,如果從256公里大範圍雷達圖上見到雨區臨近,亦要留意在香港附近會否突然有雨區發展,提早影響香港。注意自己所在位置跟雨區距離的變化,及早作好準備;
 

5. 季節變更時,雷達圖上經常出現有組織的弓狀雨區,由西向東移動,為經過地方帶來雷暴、猛烈陣風及暴雨,稱為颮線,華南地區又稱西北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