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閱讀熱帶氣旋數值預報

數值預報是指利用超級電腦模擬大氣變化,從而預測天氣的方法,也是現今最被廣泛使用的方法。以往只有氣象機構才能取得數值預報資料,如今資訊開放,數值預報唾手可得,卻不是人人懂得正確閱讀。

香港市民最關注的天氣莫過於熱帶氣旋,因為除了帶來惡劣天氣外,亦可能帶來額外假期。當數值預報顯示熱帶氣旋在西太平洋形成並進入南海,很多人就開始留意數值預報,但有時卻過份解讀。由於數值預報的誤差會隨預報時間而增加,同時受觀測數據準確性(初始條件)影響,因此可能出現「昨日預測登陸台灣,今日預測登陸香港,明日預測登陸海南」的不同預報。假如只留意某次特別接近香港的預報,發放訊息甚至大做文章,有機會出錯

有見及此,亦隨著電腦運算速度增加,我們改變初始條件來模擬觀測數據出現偏差,從而得出不同預報路徑,稱為集合預報。集合預報屬於概率預報,假如預報路徑集中,表示預報穩定,可信性亦較高;但假如路徑分散,表示觀測數據偏差對預報影響很大,預報的可信性亦較低。

熱帶氣旋海馬於上星期吹襲香港,天文台發出1995年以來十月份第一個八號風球。海馬在1021日日間在汕尾附近登陸,不同數值預報模式的結果並不相同,但大致表現良好,其中以美國NCEPGFS模式表現較為優勝。回顧 GFS的每日預報(見圖),可留意在海馬形成初期,預報路徑顯示大致移向台灣一帶,而且相當分散,不確定性很高,只能理解為「將有熱帶氣旋移向台灣至南海東北部」。隨著預報時間縮短,預報路徑逐漸西移並且開始集中,登陸範圍亦逐漸縮小。

雖然現時數值預報的有效期長達十天,但對熱帶氣旋而言,三天以上的預報只能用作參考。而熱帶氣旋預報除了路徑外亦包括強度,現時數值預報在強度的表現上亦有待改進,主要是觀測數據不足影響預報表現,因此近年天文台及內地均對熱帶氣旋進行強度觀測,例如派出飛機甚至發射火箭投下儀器量度數據,有助改善熱帶氣旋的強度分析及數值預報表現。

美國NCEP GFS 模式對熱帶氣旋海馬的路徑預報變化。(來源:美國 NCEP)
美國NCEP GFS 模式對熱帶氣旋海馬的路徑預報變化。(來源:美國 NCEP)

美國NCEP GFS 模式對熱帶氣旋海馬的路徑預報變化。(來源:美國 N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