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渦旋與熱帶氣旋的關係

今年八月,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相當活躍,至今已有七個熱帶氣旋形成:奧麥斯、康森、燦都、電母、蒲公英、獅子山及圓規,其中五個熱帶氣旋影響日本,一個影響廣東,一個仍在海上徘徊。預料八月內仍有熱帶氣旋形成。

為甚麼會這樣?正常情況下,西太平洋及南海夏季受高壓區(稱為副熱帶高壓脊)影響,熱帶氣旋在低緯度形成,然後沿著高壓脊以南向西移動。假如高壓脊維持強度,熱帶氣旋便於廣東、廣西甚至越南登陸。但今年八月,西太平洋及南海出現一個直徑達3000公里的龐大低壓區,這個龐大低壓區稱為季風渦旋或季風環流圈(monsoon gyre)。

 201675日上午2時地面等壓線圖。西太平洋被高壓區覆蓋,熱帶氣旋尼伯特沿著高壓區南面向西移動,登陸台灣及福建。(來源:香港天文台)

2016821日上午2時地面等壓線圖。西太平洋及南海受季風渦旋影響,出現多個低壓區,其中三個增強成為熱帶氣旋。(來源:香港天文台)

 

美國氣象學者 Mark A. Lander是「季風渦旋」一詞的始創者,他認為季風渦旋有以下特點:1) 直徑達2500公里或以上; 2) 地面及低層空氣呈逆時針旋轉; 3) 最外圍地面等壓線密封並接近圓形; 4) 雲團集中在東側及南側並不斷有低壓區形成,部分增強為小型熱帶氣旋; 5) 持續時間兩星期或以上。

 

 

 

Lander曾對1991年八月西太平洋的季風渦旋作出分析(當年八月有六個熱帶氣旋形成),指出季風渦旋形成後中心會向西移動,氣壓下降,外圍風力增強。副熱帶高壓脊被退至東面,西南季候風橫過南海及西太平洋,兩者在季風渦旋東南側相遇形成小型熱帶氣旋,但強度不高,隨著季風渦旋的引導氣流向北移動。到了最後階段,季風渦旋中心風力增強,形成一個大型熱帶氣旋。

 

 

 

今年八月的情況也類似。奧麥斯、康森、燦都、蒲公英及圓規都在季風渦旋東南側形成,向北移動影響日本;電母則影響華南;獅子山現時仍在日本以南海域徘徊,但預料將會增強,可能成為季風渦旋內最大型及最強的熱帶氣旋。

 

 

 

延伸閱讀:

 

Mark A. Lander, 1992: Description of a Monsoon Gyr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August 1991.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Volume 9, pp640-654.

 

http://journals.ametsoc.org/doi/pdf/10.1175/1520-0434(1994)009%3C0640:DOAMGA%3E2.0.CO%3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