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新貌

舢舨上的展品,象徵珠三角各地既合作又競爭的「曖昧」關係。
舢舨上的展品,象徵珠三角各地既合作又競爭的「曖昧」關係。

珠三角在不少港人眼中,是製造業和污染的代名詞;談到深圳的新興產業,不少人想起創新科技,但隨著內地經濟轉型,珠三角也在努力尋找新定位,單是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近年的變化已嚇你一跳!

文化藝術大概不會與深圳這個世界工廠」沾上邊。然而,官方藝術館在國際建築師和策展人主理下煥然一新,私人畫廊和藝術空間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以城中村為例,既保留了原有社群,亦吸納了年輕外來者,構建新的社區認同。新晉文化人和藝術群體,以珠三角為本位從事創作。

剛過去的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方的主展場位於蛇口的前大成麵粉廠。偌大的八號倉是主展館,外牆醒目地標示展覽主題 ──城市原點」,希望把世界各地城市再造的經驗,應用到珠三角的未來發展。

高聳漆黑的筒倉,提供了獨特的視覺體驗,而戶外空間亦有不少裝置展品,更是謀殺菲林的觀景點所在。

前大成麵粉廠變身成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場地。
前大成麵粉廠變身成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場地。

世界各地的專業藝術和社會團體,以不同方式呈現對城市發展和政經議題的介入。建築師以亮麗的模型和影像,展現對珠三角未來的想像,固然是雙年展的家常菜,但更令人驚喜和貼地的,是在不同縣市進行的調研和社會實驗項目,從居民的角度出發,探討未來區內城市的挑戰。

令人印象較深的裝置作品是一艘舢舨,承載來自港澳和珠三角九個城市藝術家的作品。11件作品所佔空間按當地面積比例計算,高度按人口比例計算,而製作資金則按GDP比例計算,象徵珠三角各地既合作又競爭的曖昧關係。

香港中文大學的「浮城桑田」項目,佔據了戶外展場的中央位置,再現了自給自足的基塘生態;至於一向不起眼的企業館,則由象徵蛇口港的貨櫃組成。事實上,展覽選址本身,正好回應了珠三角步入後工業年代的主題。

香港文化藝術圈一直面向國際,但透過審視鄰居的變遷,說不定可為我們提供更廣的視角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