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觀點:徠卡,來個讓人完全體驗復古情懷的奢華服務如何?


「也就徠卡能把閹割的東西賣的比完全體還貴了...」看到這個來自讀者的經典留言,讓小編有了這篇編輯觀點的靈感。

印象中富士從 X100 開始狂推復古相機之後,我們漸漸看到市場上的相機似乎很多都拋開了現代的設計,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的外在 -- 只不過上面掛了顆螢幕。但對於 Leica 這個廠牌而言,貌似這樣的趨勢早在 60 年前就已經被他們給看到,所以 M 系列才會一直以來都維持著差不多的外觀(而且在 M9 之後還型號歸零了 XD)。所以,他們在這個值得紀念的一年,推出了逼著讓愛用者付出更多金錢來含笑享受「世界越快,心則慢」(註:請見跳轉後的影片)感覺的紀念機 Leica M Edition 60

但這是否真能讓人在速食的數位世代,真正享受到舊時代的情懷呢?老實說,個人覺得還做的不夠,而且覺得以徠卡的品牌的角度而言,他們理應可以做到更多來滿足客戶這樣的需求才是,下面是小編的個人想法。從技術的角度看來,個人認為要達到 M60 的「特色」,其實不少擁有充分手動轉盤功能的相機,應該能在功能完成初步設定之後,再遮住螢幕即可達成(在 DSLR 上更簡單,就不要開啟影像回播就好)。但要做到這樣拔除了 LCD 螢幕、不給你選單只准你拍 RAW 的偏執,顯然就只有 Leica 有魔力可以讓人從「不裝螢幕傻了嗎?」變成「哇,真是有感覺,我要花更多錢買」的結果(以上不代表所有人的立場)。

必須說,這樣強行將使用者拉回底片時代的概念,的確讓整部機器的紀念意味更為濃厚。但個人認為以現今的技術及徠卡品牌的高級印象而言,他們應該是有機會為這部紀念機做到更多,跨出這樣現代復古之路的第一步,個人認為應該可以考慮帶來類似奢華品牌 Vertu 的高度客製加值服務。


筆者認為,除了拿掉螢幕讓人不可以隨拍即看還有像當初 EPSON R-D1s 硬要放根過片桿之外,其實更讓人有底片時代感受的,應該是那 36 張拍完就必須一卷一卷送給沖印店並且期待「開獎」的感覺吧?那不可思議的底片正片色調、畫質、極廣的負片寬容度、顆粒感等等吸引特質,都讓人願意不斷地升級直到享有 Leica M 系列的優異鏡頭表現。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或時間自行打造暗房沖洗底片的(M60 必須自己處理 RAW 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底片時代除了要精進自己的拍攝技術外,找到一個可以幫你拯救失敗作品洗出滿意色調穩定品質輸出的沖印店,顯然是另一個享受自己攝影作品成果所帶來樂趣的最大重點之一。所以,徠卡?何不找一些具備優異修片技術技術的人員,在這個速食的數位時代,給予尊爵的用戶更能享受復古情懷、由徠卡親手打造的「手工後製服務」呢?


圖、Panasonic CM1(這跟 Leica 不算沒關係吧 XD)



這幾年,我們看到了搭載 Wi-Fi 的相機從新潮變成普通規格,也看到了高速無線網路上身的「智慧型相機」逐漸成熟。那麼何不運用這些技術,讓經典的徠卡數位相機的所有相片直接以網路送往雲端,透過專業的後製團隊處理後,將張張精彩的照片放在個人的帳號之中提供下載與分享。當然儘管構圖還是操之在拍攝者手上,但相信在優異電修人員的巧手之下,網路論壇上質疑你拿著超貴相機,作品色調卻因為不會後製而平淡無奇的評論,應該會大幅減少吧。(還可以說是機身直出~噗)

而針對手工後製所需要耗費的時間而言,這應該就跟 Leica M Edition 60 的精神不相抵觸了。因為反正都是要等待將記憶卡拿到電腦前後製的時間,才能分享給人觀看,而既然都要等,相信只要跟過去送底片去沖印的時間不要差太多,應該都算是在「復古情懷」的範圍之內囉。甚至,可以效法 Vertu Concierge 服務一樣,提供一定時間或數量免費(開啟特殊模式或扳動帥氣過片桿的前 36 張?),後續則是用付費加值的方式提供,這樣搭配原本就要價不斐的機身售價,應該就足以應付後製團隊的龐大花費了吧?

雖然以上這一切都算是小編的妄想,但必須說,Leica 真的是個人心目中可以推動這項服務的不二品牌。畢竟,真的想要這樣弄,大家就上傳 Google+ 就好了,又快又免費。但要弄到讓使用者心甘情願多付錢享受這樣的高階影像服務,目前看來應該就是非此品牌莫屬了吧。還是不能理解這樣的想法?請搭配底下的帥氣金城武廣告一起思考一下,應該就會覺得小編講得很有道理了吧(笑)。


影片、中華電信 4G 形象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