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bit Charge 手環評測:沒那麼「入門」的入門級產品


雖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Fitbit 都在健身手環市場中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但去年的那場 Force 召回風波,還是給他們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拋開品牌形象受損不論,光是近一年中主打旗艦長時間缺席這件事,對競爭對手來說就是極好的追趕良機。在這樣的前提下,於去年末登場的 Charge、Charge HR、Surge 毫無疑問就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使命,而三者之中,又尤以潛在客戶群最大、定位入門級的 Charge 任務最重。那麼,它能否接棒曾為公司帶來輝煌的 Flex,進一步鞏固 Fitbit 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呢?在使用了兩週之後,筆者已經有了些心得可以與大家分享。感興趣的朋友,就跳轉閱讀全文吧。

外觀



初看之下,Charge 的造型幾乎跟 Force 如出一轍,只是裝置外側面改用了斜條紋的設計,讓手環看上去不再那麼單調。腕帶和之前的產品一樣分為大小兩種尺寸,在其一頭配有不鏽鋼搭扣,剛開始用時會覺得有點難扣,但習慣之後配戴起來就比較順手了。和手腕接觸的一面選擇了偏磨砂的材質,不似 Flex 般光滑,有汗水的時候會更舒適一些。至於有些使用者反映的過敏問題,反正筆者自己是沒有遇到,之前官方也已對此進行了解釋,應該不會再有類似 Force 那樣的事件發生。手環正面是一塊單色 OLED 螢幕,字母、數字顯示起來都頗為清晰。翻轉過來,就看到了卡扣式的充電埠,比起 Flex 要取出電池(感應器)部分裝入充電匣的方法可是要方便太多了。

不過,方便是方便了,但組件內建就意味著腕帶無法更換,這樣一來,想隨意搭配衣裝還是比較吃力的。另外,Charge 的尺寸老實講還是有點大,雖然其最厚的地方基本上和 Flex 相差無幾,但差不多 21mm 的寬度令其在手腕上的存在感很強(尤其在冬季,穿著袖口較緊的衣服時經常會感到有點彆扭)。而對一款健身手環來說,這其實算不上是件好事啊...

功能



前面說了,Charge 的機身有點寬,這麼設計的原因之一,應該就是為了要更好地容下正面那塊 OLED 螢幕。以顯示內容來說,基本上還是比較常見的那些:時間、步數、層數、距離、卡路里消耗量,以及從 Force 開始才有的來電人資訊(為什麼還是不加入其它通知呢?)。每當電話進來時,Charge 很快就會有震動反應,但比較遺憾的一點是目前它還不支援中文顯示。如果你的聯絡人名稱是全中文的話,就只能在螢幕上看到一個孤零零的聽筒標誌了。

相較之前的產品,Charge 很重要的一項改進,就是加入了睡眠自動監測功能。筆者對此期待已久,終於不用擔心因忘記手動設定而造成的記錄空白啦。而在監測精準度上,Charge 則延續了 Fitbit 一貫的水準,而且很好的一點是它不會因為鬧鐘(手環震動)到時就停止記錄,只要你不醒,睡眠狀態就依然會如實出現在數字面板中。至於計步準確、生活防水(1ATM,日常基本不用摘下)等筆者就不多提了,當然,如果你對運動方面的需求較高的話,附帶心律監測功能的 Charge HR 或許會更合適一點。

續航力



實話說,之前在使用 Flex 時,筆者就覺得續航力方面存在著不小的改進空間。換到 Charge 以後,Fitbit 果然沒有讓人失望。雖說官方沒有給出具體的電池容量(以裝置大小來推測應該是增加過了),但其承諾的 7 至 10 天時長可以說完全沒有誇大,用上一週左右才需要充電一次,真的比過去 3、4 天一充要省心不少。

除此之外,充電時間感覺上也比過去更短,基本上不到兩小時便可以充滿。從回家算起一直到臨睡,這點時間應該是綽綽有餘了。

軟體



和硬體上的改進相比,Fitbit 應用這兩年來的變化就沒有那麼大了。雖說以功能全面、操作簡便度來說,其帶來的體驗依然不差(可以很方便地同步數據、設定鬧鐘、自訂介面等),但在許多人渴望的在地化服務上,很遺憾還是沒有太大長進。比如說食物資料庫,儘管有「中國」這個選項,但其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按照美國人的習慣來編寫,使用起來還是有諸多不便。另外,在分享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短板,想在身邊找到一樣使用 Fitbit 產品的朋友本已不易,再不支援分享在地熱門社交服務的話,要提升上圖中所說的這 27% 還真是有點難度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點是,Fitbit 已經明確表示不願與 Apple 的 Healthkit 分享數據Google Fit 多半也是如此),而這就意味著其很難與其它軟體產生聯動效果。如今越來越多健康類應用開始湧現,當用戶開始習慣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時,不知道 Fitbit 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呢?

結語



綜合功能、外型、表現來說,Charge 應該可以算是挺適合大眾的一款健身手環。但問題是,其 US$130(約 HK$1,000 / NT$4,070)的售價著實不算便宜,特別是在市面上已經有了小米手環這種價格「屠夫」的情況下,產品吸引力較幾年前多半是要打不小折扣的。筆者在評測期間曾與一位使用小米手環的朋友吃飯,席間兩人發生了如下這段對話:


「你說 Charge 的功能沒比小米的多多少,但價錢為什麼要十幾倍?」

「它記錄的東西更準一些,然後樣子更好看,功能嘛,多一點也是多啊。」

「但十倍呢,也差太多了吧。」

「就... 用小米你不覺得有點...」

「反正現在手環就是圖個新鮮嘛,79 塊(人民幣)也不心疼,記的東西知道個大概不就行了。」

「......」

「我給老婆也買了一個挺好用的,考慮過年給岳父岳母也買一對。」

「......」


雖說很不情願,但筆者實在找不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論點來反駁。毫無疑問,健身手環如今很火熱,但在面對這樣一件非必需品時,人們願意嘗試不代表願意花大價錢嘗試,尤其,是在市面上有很廉價選擇的前提下。畢竟,大多數普通消費者最終還是會向錢看的,以 Fitbit 為代表的老牌可穿戴裝置廠商,面臨來自市場新玩家的挑戰,差不多也是時候換一換思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