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 科技:AfterShokz Breez Titanium 骨傳導耳機
為了安全,耳聽八方是很重要的。
去年在評測 AfterShokz 的 Trekz Titanium 時我們就說過,骨傳導耳機最大的價值,在於能讓人不必擔心會因為聽歌而變得「與世隔絕」。在聽東西的時候,你依舊可以東西自己周遭的狀況,而這樣的安全性,不光是跑步運動,對日常外出也一樣是非常重要的。估計也是出於這種考量,AfterShokz 在產品方向上現在也做出了更明確的分野。Trekz 系列依舊是主打運動屬性的耳機,而剛剛推出的 Sportz Titanium 無線升級款 Breez Titanium,不管是名字還是包裝上都沒有再刻意突出「運動」二字,感覺上變成了一款更像是為日常情境而設的產品。
既然說了 Breez Titanium 是 Sportz Titanium 的無線升級款,那在耳機的部份兩者的外觀相像,也就不算什麼意外的事情了。簡單來說,它看起來跟一般的後掛式產品並沒太大的分別,要說不同,無非就是用的時候可能會被人問「怎麼不把耳機塞耳朵裡」而已。此外,名字裡有「Titanium」,就代表著 Breez 同樣採用了類似 Trekz 那樣的鈦絲框架 + 橡膠外皮結構。這種組合的優點是重量輕韌性強,Breez 的耳機部份只有 20g,平時隨便你怎麼彎曲,它都能馬上恢復原樣。
不過,Breez 說是無線升級款,耳機跟手機間是直接連藍牙沒錯,但電池和操控的部份,還是用了拖一根短線出來接到領夾上的設計。相較於有線耳機,這種方案提供的活動自由度肯定更大,但跟 Trekz 那樣運動向的純無線耳機相比還是會有差距,而這也就是筆者認為它更偏日常向的原因。平時在騎車、步行時,只要沒什麼幅度特別大的動作,這根短線的存在感並不會很強,而它帶來的操作便利性也都是實實在在的。
是說,之前的 Trekz 為了精簡機體,把按鍵都做到耳掛上無可厚非。但在理想狀態下,至少個人是覺得,把手伸到胸前按按鈕還是會比伸去耳朵後面要方便一點。而且當時在評測 Trekz 時也說了,耳機旁平時使用頻率最高的多功能鍵並不算很好按,但這在 Breez 上就完全不是個問題,因為領夾的外側面直接扮演了多功能鍵的角色。那麼大一條你整個都可以往下按,操作起來真的要輕鬆許多。
值得一提的是,Breez 的頸帶部份也變得比筆者之前體驗過的 Trekz 更貼近後頸一點。這種設計的好處是,配戴的時候不會再那麼容易被帽衫帽子之類的東西帶到(碰到的話耳機跟皮膚的觸點容易移位,不利於骨傳導)。缺陷當然也有,在體驗過程中感受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頸帶縮短之後,耳機不聽掛在脖子上的時候,可能會有一點點輕微勒到的感覺。不過,這種情況估計是因人而異,說到底可能只是筆者自己比評測 Trekz 時更胖了而已...
此外,戴眼鏡的朋友也不用擔心鏡腿跟耳掛沒法共存。Breez 上對應的位置寬度並不算很大,反正筆者自己試戴過的幾副眼鏡,都沒覺得有什麼影響。而且正如前面所說,要是不把這款產品特地當運動耳機去用的話,平時頭部應該不會有什麼大的動作,那這就更不會影響到眼鏡的配戴了。
至於無線收訊、通話質量、防水、續航力這幾個方面的表現,Breez 基本上都跟之前的 Trekz 持平。藍牙的有效距離大約在 10 米左右,然後裝置本身有 IP55 的防塵防水機能。通話的時候,麥克風抗噪的效果還算理想,但聲音一樣還是會顯得有一點悶。話說,Breez 標稱的續航時長跟 Trekz 一樣都是六小時,實際使用下來結果依舊有富餘,每次充滿電後,筆者聽 Podcast 基本上都能持續七個半小時左右。這樣的表現個人是滿意的,但難講會不會有人有更大的需求,會覺得反正都多一個領夾了,電池再做大一點會更好(比如說整天在外面跑的司機?快遞員?)。畢竟電池(領夾)部份的重量是掛在衣服而不是耳朵上的,重一點無妨,不知道廠方未來會不會有加推個耐久版的打算呢?
最後來談談聽音體驗,首先還是那句話,現階段的骨傳導耳機只是幫你解決能不能聽到的問題,苛求音質並沒有太大的必要和意義。在這個前提下,可以說 Breez 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它的發聲清晰度不輸 Trekz,除非是人聲鼎沸的環境會有點聽不清,平時像地鐵、騎車這樣的情景基本上都不會有什麼問題。需要改進的地方,依舊是漏音和耳機部份的震動,只要把音量調大,這兩方面的不足就會顯現出來,對隱私的保護還有舒適度還是會造成一些影響的。不過,考慮到 Breez 並非旗艦的定位,在這方面個人倒是也沒有太大的奢求,據說 Trekz 的後繼款今年夏天就會推出,或許到時候廠方會準備什麼驚喜也說不定啊。
總的來講,如果你有考慮要入手骨傳導耳機的話,這個市場目前依舊算小眾,而有多年經驗積累的 AfterShokz,其產品估計仍是當下最可靠的選擇。那 Breez 這款新品,筆者個人認為,會更適合運動頻率沒那麼高的用戶。只是日常使用,它的操控性比 Trekz 更好,人民幣 598 元的價格(約 HK$680 / NT$2,620,具體的港台售價廠方正與經銷商洽談中)也相對更便宜一點。裝置整體基本上沒什麼能挑剔的地方,硬要說的話,如果能把續航再做久點超過 Trekz,滿足更大需求的同時,宣傳的時候作為賣點也會更容易吸引到人買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