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公報敦促北京尊重香港和新疆人權 未在強迫勞動方面點名中國

【彭博】-- 七國集團(G7)領導人承諾明年額外提供至少10億劑新冠疫苗,這是該集團為幫助結束全球新冠疫情所採取的最強烈行動。

根據最終公報,G7致力於重建世界上幾個最強大經濟體之間的合作。

此次峰會中,各國就對華問題的措辭強弱展開了激烈的閉門會談,尤其是推動成立特別工作組細化與北京「一帶一路」計畫相抗衡的基建方案。交鋒之間美國態度強勢,最終公報中包含會談時使用的最強硬的對華措辭。文件在香港和新疆人權問題上點名中國,但在強迫勞動一節中沒有提及中國。

領導人們同意在聲明中譴責俄羅斯「破壞穩定」,呼籲莫斯科追捕在俄羅斯領土上進行勒索軟件攻擊的駭客。周三拜登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將在日內瓦會晤。

G7公報通常較為平和,這一次也不例外,最新公報中省略了早先草案中的一項要求到2030年將新汽油和柴油車銷售量減半的提案。

許多目標已經實現,但有兩個例外,那就是為疫苗籌集更多資金以及氣候行動。

以下是更詳細的分析:

新冠病毒

G7領導人設定了明年結束新冠疫情的目標,這需要為全球至少60%的人口接種疫苗。這與彭博看到的公報初本有所出入,後者所寫的是80%成年人接種疫苗。

英國在峰會第一天呼籲G7承諾提供對最貧窮國家提供額外10億劑疫苗,這點後來也做了修訂,最終公報中承諾的10億劑疫苗包括此前通過Covax等項目已經出口的疫苗。

公報稱,自疫情爆發以來,G7總共提供超過20億劑疫苗。這一數字包括已經出口或今年將出口的7億劑。除此之外,G7還承諾直接共享至少8.7億劑疫苗。

G7呼籲,「按照專家建議,由WHO組織在中國進行及時、透明、專家主導和基於科學的第二階段新冠病毒溯源研究」。

中國

儘管進行了多輪磋商,公報中對中國問題的措辭談不上溫和,公報「敦促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特別是在新疆問題上,此外還呼籲中國尊重《中英聯合聲明》以及《基本法》,保障香港高度自治、港人自由和其他權利」。

一位參與峰會期間會談的官員表示,各方同意對中國採取三段式策略,即氣候變化等問題上進行合作,貿易和供應鏈上展開競爭,人權問題上表達異議。

公報還提及對「東海和南海局勢」的擔憂,G7反對「任何改變現狀和加劇緊張局勢的單方面企圖」。

然而,在全球供應鏈中使用強迫勞動的部分,包括國家支持的強迫勞動,公報並沒有直接提到中國。儘管一些國家指責中國剝削新疆維吾爾穆斯林,中國方面對此類指控矢口否認。

G7領導人還確認了推出與北京「一帶一路」相抗衡的綠色競爭計畫,將幫助支持開發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和綠色轉型。

俄羅斯

據彭博看到的文件,公報中有關俄羅斯的章節在峰會開始之前已經完成,但又被抹去。儘管莫斯科是外交政策討論的一個關鍵話題,但公報內沒有對此進行辯論。

公報說:「我們重申對與俄羅斯建立穩定和可預測關係的興趣,並將繼續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接觸。我們再次呼籲俄羅斯停止其破壞穩定的行為和惡意活動,包括對其他國家民主制度的干涉,希望俄方履行國際人權義務和承諾。」

G7重申支持保持烏克蘭領土完整,譴責白俄羅斯最近在明斯克迫降一架商用噴氣式飛機並逮捕機上一名獨立記者的行為。公報稱:「我們將共同努力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包括實施制裁,我們會繼續支持白俄羅斯的民間社會、獨立媒體和人權。」

氣候變化

峰會的最後一天主要是討論氣候變化,這是輪值主席國英國的一個關鍵優先事項,而且英國還是今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舉辦所在地。

雖然G7致力於使各自的交通運輸部門脫碳並「加速從柴油和汽油車銷售的轉型,促進零排放汽車的普及」,但與之前草案不同的是,公報的最終版本沒有設定達成目標的日期。

儘管G7承諾儘快結束對高排放的化石燃料能源的國際資助,並將加快退出有損2030年代國內電力部門「脫碳」目標的煤炭使用,但由於一個成員國的反對,G7未能就具體日期達成一致。

峰會距離目標最遠的領域可能是氣候融資目標。各國領導人再次承諾每年向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以支持他們的能源轉型,並且每個國家都承諾增加捐款,但公報中基本沒有提及每個國家將具體投入多少新資金。

公報稱,「我們歡迎一些國家已經做出的增加氣候融資的承諾,並期待其他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做出新的承諾」。

稅收、奧運會

其他方面,G7領導人批准了G7財長此前就稅務問題達成的協議。該協議被視為下一步G20和經合組織國家達成更廣泛協議的重要基礎。

延伸閱讀:前OECD副秘書長將七國集團征稅方案協議稱為「夾生飯」

最後,領導人們重申支持舉辦東京奧運會。

原文標題G-7 Commits to 1 Billion Extra Covid Shots in Final Communique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