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of Hong Kong】用生命去探險 極地探險嚮導張偉賢

讀書時,我橫跨了一萬二千多公里,隨團來到南極進行考察。那是我初次到南極,尤記得當時看見冰川的宏大,大自然的震撼和生態的脆弱,令年輕的我感到十分感歎,自此到南極探索的念頭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我知道,南極一直在呼喚我回去。

我是張偉賢 Wilson,時至今日,我已擔任了十年極地探險嚮導,每年在極地逗留近半年。南北兩極,就像是我的家。

很多人以為,能夠去極地探險,我定必生於富裕的家庭,但事實卻正好相反。我生於粉嶺的寮屋區,家庭比較窮困,爸爸是建築工人,媽媽回收垃圾,收入微薄,娛樂也不多,遑論去旅行。小時候,媽媽總是帶我到圖書館看書,我很喜歡看百科全書。那時,我特別渴望看見書裡面的世界,但由於資源所限,一直未能實現。到了大學,我主動報了很多不同的獎學金,甚至去找素未謀面的李樂詩博士推薦我參加南極考察團,終於能在 2000 位候選人中突圍而出,獲得機會。如果我沒有熱誠,沒有決心,沒有準備,沒有積極爭取的話,夢想大概永遠也只能是個夢想。

大學畢業後,我在香港找不到工作,便來到瑞士這個登山聖地尋覓機會。在瑞士,我獲得了一個沒有工資的工作機會,做的是洗廁所和廚房雜工,那時候的工作令我很迷惘,不知自己在做什麼,很痛苦,也很想放棄。但我反覆問自己,如果此刻放棄的話,我會後悔嗎?幸虧當天的堅持,我才能遇到一隊探險隊,他們剛好需要認識中文的人工作,就這樣,真真正正開展了我的極地探險之旅。

我熱愛探險、探索,對我來說,探索就是來到一個疆土前面,踏出一個未知的領域,成為第一個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發問、犯錯 —— 而南極正是這樣的地方。人類發現了南極二百多年,卻只去過 2% 的地方,有 98% 的地方全是未知之數。像是南極內陸,理應渺無人煙,卻竟有塑料微粒殘留在冰塊裡。對於極地,我們還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而在極地,我們卻能看見人和大自然最密切的關係。如果當日沒有麥哲倫的探險,我們就沒有今天的全球化,因此,我也希望到一個沒有人去過的地方,發現新的知識。

然而,在極地探險實在並不容易,處處都是危機,氣候突變、當地生物(如北極熊)的襲擊、資源短缺⋯⋯作為極地探險嚮導,我需要確保乘客和當地生物的安全,每一次登陸極地,都必須做好風險管理。記得一次帶隊到南極,原本只有5日的行程,卻因暴風突擊而被迫滯留足足一個月。那時候,能否平安生存下來也是個問題,心理壓力也相當大。但我們卻因長時間的滯留,和當地的企鵝交了朋友,過了一段時間,牠們已經不會害怕我們,甚至會主動走近。

其實每次探險必然會遇到風險,如果怕死便不去做,這世上便沒有人去做。我們不知道冰川何時會消失,所以,必須把握時間,在它消失前去了解它。每件事也有它的風險與價值,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域,即使風險高,隨時面臨死亡,於我而言,也是值得的。

人生就像是一場冒險,如果你不踏出第一步,你永遠不知道未來的路要怎麼走。

或許我們的生活充滿無奈和失望,但很多事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只是看你如何演繹,現在的逆境只是讓你做好準備,讓你在黎明到來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成功。一位德國教授告訴我:「要在年輕時累積不同經驗,當你長大後,這些經驗便會變成智慧,沒有這些智慧,你便無法面對將來。」只要找到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不斷尋求新的嘗試,我們便能找到動力去繼續生存。生命不是生來就幸福,很多事情,你要爭取過,才懂得珍惜。

我的冒險也不會停止,走過極地,下一站是太空,我想成為一個太空人。


撰文:Kathy Lam
圖片:受訪者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
活過不白過
Follow us on IG:https://bit.ly/2yjkquY
___________________

#OnlyLiveOnce #Peopleof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