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捱得過內鬥 卻難敵巨頭搶攻

【經濟日報專訊】正當香港政府仍為Uber迅速冒起而煩惱之際,這家估值曾經高達60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經過一輪權鬥後,或已步入存亡之秋。 Uber作為Facebook後最被寄予厚望的「獨角獸」,惟公司內部文化及管理問題一直為人詬病,去年虧損亦高達28億美元,今年更連環爆出內部性騷擾問題、捲入知識產權訴訟等一連串醜聞,外間矛頭均直指管理不善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卡蘭尼克。 創辦人辭任CEO 管理層真空 在財務總監、營運總監等位置懸空,幾位主要管理層近期不是爭相「跳船」,就是先後跳槽蘋果、Tesla及美國第二大召車平台Lyft等競爭對手後,5名主要股東日前終以《Moving Uber Forward》為題向卡蘭尼克逼宮,提出他必須立刻辭職,同時改革公司領導層。 說實在,當日與卡蘭尼克一起打天下,建立Uber的核心人物,至今幾乎悉數離開公司。難得卡蘭尼克深知大勢已去,周二宣布辭職,僅以最大股東身份(據估算他持股最少10%,單計投票權更高達40%),保留董事局一席。 今次不打算討論卡蘭尼克日後於Uber的角色,或猜想他能否跟Twitter的多爾西一樣,戲劇地重奪行政總裁之位,以至像同被逼宮的「蘋果教主」喬布斯般,最終上演王子復仇記。 蘋果及Google 爭做自動車霸主 相反,本文想探討Uber不再由這位創辦人掌舵,換上營運能力及經驗理應更高的專業管理層後,是否可以營運得更好,成為一家具備穩定盈利模式、名副其實的科網巨企? 召車平台的入場門檻不高,而且易於模仿,故能否勝過對手,既看管理,更看平台的最重要資源——司機的數目多寡及質素高低。目前Uber作為全球一哥,與率先入場及品牌效應兩個優勢有莫大關係,更在於其雄厚財力,無懼以本傷人,一方面能夠大力宣傳,一方面可給予乘客放膽一試的優惠。 惟Uber的優勢相信難以持久,皆因召車平台市場快將步入戰國時代,除了Lyft等現有對手亦步亦趨外,更有蘋果及Google等強敵伺機而動,他們力爭自動車及汽車智能系統的霸主之位,而召車平台正是最強輔助。 對Uber最不利的一點,也是兩大巨企的最大優勢,毫無疑問就是財力,正是最容易令司機及乘客蟬過別枝的動力。因此,如果說5年之後,Uber將成為歷史,本人不會感到詫異。 當然,這不代表卡蘭尼克宣揚的共享汽車概念就此幻滅。所謂一雞死、一雞鳴,市場的召車需求永遠不會消失,但傳統召車行業又往往追不上乘客需求下,Uber撑不下去,也只是換了另一間企業控制市場而已,更可能是超級企業雄霸又一個市場的開端。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