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新聞極客】地區工程造價高但成效不彰

【now新聞台】政府在08年起推出地區小型工程計劃,撥款區議會興建各式各樣的地區設施。惟《新聞極客》發現,部分地區工程造價高昂,使用率亦偏低,但多年來,政府都未有機制檢視這些地區工程的成效。

一個位於青衣的避雨亭造價17萬,建於行人路中間,不過四周都沒有的士站或小巴站。而一個位於鴨脷洲的行人路上蓋,原意是為市民遮風擋雨,上上下下全長60多米,造價390多萬。在另一條長長的行人路,在撥款支持下加建了上蓋,下大雨和太陽猛烈時就最合適不過,但價錢要1800多萬。

這些都是政府08年起推行地區小型工程計劃興建出來的設施

過去一個年度,全港18區共獲超過3億元撥款,每區大約有1000至2000萬,獲得最多撥款的是元朗區,有2300多萬,而最少的灣仔區都有大約1000萬,但到底公帑是否用得其所?

2011年政府的審計報告曾批評部門無機制檢視地區小型工程成效,之後四年過去,制度跟之前無甚分別。

民政事務總署回覆查詢時表示,署方會監察各項工程進度,確保可以如期完成及開支沒有超出預算。

2013年,行政長官梁振英更提出加碼,全港18區各區再多1億元推行重點項目。例如大埔區準備用半億興建林村許願廣場,而觀塘區會用5000萬來興建海濱音樂噴泉,沙田區就用8000萬在明渠上建造五人足球場,荃灣區會用1億興建一個2000呎的多用途活動室。那一億工程會否製造更多小白象?

現時部分地區的一億工程已通過立法會工務小組及財委會,準備上馬,但地區反對聲音依然強烈。

民政事務總署表示,將會成立督導委員會,密切監察各個項目的進度,並會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