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藥」煉成了嗎?

有頭條報導家長會要求精神科醫生開治療過度活躍症藥物給沒有過度活躍症的小孩。沒有病但亂服藥,當然不應該。我十年前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工作時,較常遇到的反而是家長不希望醫生為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孩子開藥,主要原因包括擔心藥物有副作用或家長不願接受孩子患病等原因。這十年雖然有新藥物推出市場,但畢竟那些都是要醫生處方的藥物,家長強烈要求的「聰明藥」根本不存在。究竟十年之後,出現「無病搵藥食」這離奇狀況,是什麼一回事?

無可厚非,現在香港小孩子讀書的壓力大得難以想像。學業成績越來越被看重,家長希望用各種方法增强孩子的競爭力,確保孩子名列前茅。但是,只要能乖乖地把課文全背入腦便成功嗎?最近聽到一位校長關於資優教育的演說,他提及到任汝理教授(Joseph Renzulli)提出的「資優三環理論」。任汝理教授(2005)認為資優人士應擁有三方面的特質,分別是中高智能 、創造力和對工作的熱忱。過份的記背式學習,似乎跟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背道而馳,更加不可能激發到孩子對有關方面知識追求的熱忱。相信家長若希望把孩子的學術潛能發揮到極致,正確的方法不是為他們尋求「聰明藥」。盡力捍衛並培養孩子的創意,以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及熱誠十分重要。但相信在現今社會,這跟保護瀕臨絕種動物一樣困難, 大家仍須努力!

治療一個真正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孩子,也不是只單靠藥物一種方法。精神科醫生面對不同的個案,都需要對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交情況進行詳細分析,並從多方面給予針對性治療。,治療過程中,藥物、心理、行為治療需互相配合,缺一不可,還需要家長,學校的配合,為孩子在家中甚至學校進行合適的行為訓練。

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工作時的另一深刻印象,就是一到暑假,來覆診的孩子特別穩定,亦較少急症需要處理。相信放假對孩子們的精神健康有正面影響。所以家長們,想孩子更加聰明,千萬不要忘記安排休息及遊戲時間啊!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美彰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