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教養專家】國中老師偏心,該怎麼開導孩子

國中生女兒認為老師偏心某些做作的同學,該怎麼處理這樣的心結?

作者:許皓宜
圖片來源:楊煥世攝

Q:國中女兒覺得老師偏心班上某些做作的同學,我試著開導女兒,但她內心就是覺得不平衡,該怎麼辦?

這位家長面臨一個很有意思的情境,與國中生的心理發展階段:「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有關。

「做作」這個形容詞顯然包含一種價值判斷。值得先探討的是:對孩子而言,那些「做作」的同學是做了什麼,讓人覺得「做作」?我們可以想像,孩子接下來的形容,會與她信念中不想成為的「那種人」有關;然而她心心念念不想成為的模樣,卻在師長面前獲得既有的好處,對於處在自我探索期的國中生而言,這何嘗不是種打擊呢?

談到這兒,或許身為家長的你們也開始發現:原來這個情境可能不只是一般人際心結而已,它更代表孩子在追求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所必然面臨的「選擇」與「失落感」——當我確信自己的某些堅持,我可能必須割捨一些簡單就能獲得的好處,在這種時候,我要選擇做我想成為的那種人?還是要為社會的「盲目」(是的,對孩子而言,他們搞不好認為老師簡直瞎了眼)屈服呢?

在這個價值探索的過程中,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秉持幾項原則:

一、    重視孩子感受的強度,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心智正朝更複雜的功能發展,他們需要更多與父母、長輩之間的對話。

二、    父母不要忘記,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敏感而難搞,卻是一個建立是非對錯、道德價值的關鍵階段。我們一方面需要放手聆聽他們的心聲,又要給予他們架構清楚的「何事不可為」之底線。

三、    當父母已經引導孩子說出、思辨與選擇之後,也得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心裡仍會有失落感存在。他們很難在一席對話後,就恢復笑容。然而父母此時有個更重要的功能,就是陪伴他們度過「為什麼?」「不公平!」的失落狀態。那麼,他們也逐漸具備邁向未來現實社會的心理功能。

【延伸閱讀】

別輕忽手足紛爭帶來的影響

葉丙成:無感比無知更可怕

顏擇雅:那些年,我讀了超多垃圾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