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過後登虎山——大澳水鄉情

登虎山俯瞰大澳。

(綜合報道)今年9月23日,《星島日報》聯同大嶼山發展聯盟合辦了「大嶼山發展論壇」,當日邀請多個界別團體及嘉賓,從「宜居、宜業、宜樂」三方面發展路向策略方針探討。這個香港地最大島嶼,早就應該發展,特別從旅遊角度而言,確實有大展拳腳條件。 大嶼山在明、清時代地方誌已有記載,如《粵大記》、《讀史方輿紀要》、《新安縣志》、《寶安縣志》等等,清末民初大儒屈大均著作中,均可找到有關大嶼山前代史資料。大嶼山尤其大澳為漁港、墟鎮,與珠海、中山方面來往頻密,從大澳市中心關帝天后廟、石仔天后廟、寶珠潭楊侯古廟等廟中碑刻,可知大量外地商號及人物曾捐款修廟,是最直接香港前代史史料。 鴉片戰爭以前文物,從界石、古、石刻等記錄,充分顯示大澳(大嶼山)與內地一衣帶水相連關係。事實大嶼山前代史史料比香港島更豐富,可惜那些文物未受愛惜,雖列入古物古條例保護,許多仍然日曬雨淋,無遮無擋。 整個大嶼山幾乎所有海灣均為考古遺址,卻遇上開發才進行搶救式的發掘,其後任其自生自滅,如雞翼角炮台、石壁古代石刻、名石大澳將軍石、分流石筍等等,那些文物實為最佳文化考察實物,但少見宣傳。遊客對於地方文化、歷史、風俗還是挺有興趣,非只圖購物或飲飲食食,而大澳市道每逢假日人頭湧湧熱鬧非常,可見日漸興旺。如非規例多多,食肆、旅館開辦領牌關卡煩瑣,或許吸引大批遊客留宿以增消費。看內地旅遊城市古色古香客棧觸目皆是,而食肆林立,那才是發展旅遊先決條件。 有關大澳,筆者曾多次在本版介紹,實在感覺大澳旅遊資源異常豐富。社福界單位多,公私團體對本土文化熱心推廣,無論鄉事會、青年會或私人大澳文化工作室(黃惠主理),均起重要媒介作用。水上居民利用快艇專觀賞海豚,更為大澳特色項目,可惜大多數船主對本土文化不求甚解,假如看不見海豚,那是白坐船一回,甚麼收穫也沒有。忽然想起多年前,大埔環保會特請筆者往會,為當地漁民導賞員作講座,灌輸有關大埔區風俗歷史掌故,令那些漁民(三門仔大埔海一帶)多點話題。大澳遊船舵手多為個體戶,講座活動應由鄉事會、青年會單位籌辦,免費為舵手進修,或收少少報名費,日子有功,長遠必更興旺。 大澳獨特環境,流傳着靈獸守護大澳傳聞,那是象山、獅山、虎山及鳳山。其中虎山在市中心,多年前區議會撥款修建登山大道,雖不完美,總算為俯瞰大澳美景提供展望台。起步點由石仔少林拳術文化中心正門左入山,實為墳地,見石級沿路上行約半小時到達崗頂,由崗頂(海豚模型處)山脊東行,沿途左望大海,要觀賞海豚備望遠鏡為佳;右望整個大澳市區一覽無遺,特別東邊落山處,為最理想的拍攝大澳棚涌地點。望寶珠潭落山,石級坡度較𨺗要小心慢行。 由登山至落山到寶珠潭楊侯古廟(今正裝修),要花近兩小時,寶珠潭回大澳市區約十五分鐘。登遊虎山只適合經常遠足者,老幼可在市區食店等候登山者回程。登山雖不一定見到海豚,但見廣闊海面已感心曠神怡,遊大澳而不登虎山,如入寶山空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