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客到訪怕被「圍」 求教扮港人

【晴報專訊】近月反水貨客活動一浪接一浪,早前有內地人來港前,在網上討教如何裝成香港人,避免遭人圍攻。有人獻計扮台灣人或說英語,亦有內地人指港人普遍好客。學者指中港矛盾持續升溫,政府應檢視自由行對民生影響,調整政策。 日前內地討論區出現一則「求助!明天去香港,怎麼裝成香港人,怕給港獨圍」帖文,吸引中港兩地網民熱議。有人教路「走路大搖大擺,一副山雞(電影《古惑仔》角色)樣子就可以」;亦有人建議「學幾句廣東話粗口扮香港人」,或裝台灣腔掩飾。亦有過來人說,香港情況非傳聞般嚴重,大部分港人也熱情好客。 中港衝突新聞令內地人反感 來自東莞的鍾太指,最近不少朋友在微信及微博轉載港人抗議內地客來港購物的新聞。「港人不喜歡我們去購物,排斥性很強,都有點擔心。」她憶述去年來港購物時,因雨傘刮到一名途人的衣服,被大罵一頓。「即使我們禮貌道歉,對方仍不停罵,如果我們是香港人,他的反應未必如此激烈!」她覺得部分香港人對內地客充滿怨氣,但認為購物是旅客權利,不會因歧視而影響。 從內地移居香港逾10年的耿先生指,中港衝突的新聞,令部分內地親友對香港印象變得負面。「他們不明白港人為何對內地客反感,有朋友在春節寧去新加坡旅遊,也不來港。」 抗議不應針對個別人士 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本港承受自由行旅容能力有限,政府若不改政策,矛盾或繼續升溫。「香港人口720多萬人,但內地自由行有4,000萬人次,部分更是淨購物或當水貨客,對民生影響不可漠視。」但他指有關抗議運動令內地客產生負面印象,變得不喜歡港人。「日後港人提出合理或不合理訴求,包括民權民主議題,內地人或不聞不問。」他認為抗議運動應指向政策問題癥結,非針對個別人士。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崔永康指,水貨客一直存在,以往港人可忍耐及包容,但近日部分地區反應激烈,政府及區議會應探討民生問題是否「爆煲」,重新檢視自由行政策。 加強公民教育 外遊先學文化差異 近年部分內地客的不文明行為,在各地也引起關注。譬如最近有內地旅客在泰國白龍寺公廁隨處便溺,結果寺廟決定建新廁所,但禁止內地客使用。另外,網上又流傳疑因內地旅客在日本搶購日用品,以致有日本超市張貼簡體字告示,限每人只可買兩件衞生巾。 崔永康認為,內地大部分城市發展成熟,但仍有地方在公民質素教育需要改善。他認為內地政府可加強國內公民質素教育,特別是外遊時要注意當地文化差異。而各地政府亦可在旅遊區增加指示及標語,讓遊客知悉規矩,遵守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