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戈壁沙漠——日賞鳥夜觀星海

星島日報相片

【星島日報報道】戈壁沙漠(Gobi Desert)是亞洲最大沙漠,橫跨內蒙與蒙古國的國境。上世紀九十年代蒙古國積極立法保育,並把全國十三巴仙土地劃為保護區,南戈壁沙漠佔當中的六成。我首次來南戈壁旅遊,觀鳥又觀星,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戈壁二字,在蒙古語中解作「大而淺的盆地」。欲從蒙古國(Mongolia)的首都烏蘭巴托前往距離七百多公里外的南戈壁,最好的方式就是搭飛機往蘭扎德嘎德(Dalanzadgad),這里是南戈壁最大的保育區域,亦即國家公園Gurvansaikhan的入口。 一般的旅行團會選擇在國家公園逗留三至四天,這里可探索的生態環境很多樣化,包括有石質及沙礫沙漠、乾排水盆地、鹽田、川河、清泉及冰川等,面積達二萬七千方公里,有六百多種植物及五十二種哺乳類動物,包括罕見的雪豹及蒙古野驢,飛鳥猛禽如胡兀鷲等。 我跟隨大隊在三天內的不同時段出發觀鳥,例如在有老鷹河谷之稱的Yol Valley,幸運地碰見遠山的西伯利亞羱羊(Ibex),牠們正在峭壁上攀爬,據2007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國家公園出沒的羱羊約九千隻,牠們害怕人類,因此我們只能使用望遠鏡來觀察。公羱羊有明顯的彎角,年老的可長達八十厘米。 此外在山谷間我們發現石雞的蹤影,牠分布於中國新疆、甘肅、青海及蒙古一帶,但因其肉質鮮甜而經常成為被捕獵的對象,數目正不斷下降。 觀看珍貴的禽鳥是樂事,尤其在六月至八月,是鳥類求偶與繁殖時期,鳥類會做出各種振翼動作吸引異性,某些物種會以獨特歌聲引異性注意,只要細心觀察就見到牠們的趣怪行為。我最深刻的是一隻沙䳭(Isabelline Wheater)來回原處飛翔,原來在餵哺雛鳥,仔細看草地上有三五隻雛鳥不停張口等待,畫面令人難忘。 在整個旅程中,我還見過電線杆及石隙上,有渡鴉、獵隼、大鵟等鳥類的巢穴,隨團的生態協會總監兼觀鳥專家Samson,不忘解說牠們的生態習性,例如獵隼這類禽鳥,因在城市中找不到巢穴,喜愛霸佔喜鵲及烏鴉在燈柱或電線杆上築的巢來繁殖。 除著名的山谷,我們亦曾暢遊Yolyn Am保育區,這路線最受旅客歡迎,沿路走可發現冰川。及後我們還到過恐龍遺骸的發現地巴彥扎格 (Bayanzags) ,此地又稱為燃燒的峭壁(Flaming Cliffs),是戈壁地區最熱的地方,奇特的地質景觀叫人着迷。 住在完全遠離城市的沙漠,既無光害亦無污染,當黑夜來臨時可享受到絕對的寧靜與黑暗,是久違了的感覺。這幾晚我期待出現繁星滿天的景象,可惜第一晚竟然烏雲密布,最終以閃電收場,整夜大雨滂沱。幸好第二晚終於守得雲開,我們不但拍攝到日落美景,更觀看到另一天文現象,就是地照。此現象常見於月齡較淺時如初二至初六,月球受太陽光照射的部分會出現明顯彎月,而不受光部分,只要天清及能見度高,卻可用望遠鏡觀察到,因陰影部分雖不被陽光照射,但其實由地球反射太陽之光線足夠使它明亮。地照後,凌晨時分是拍攝星空及銀河最好時候,今趟另一位隨團的香港資深天文導師Mew Chu,教授觀星技巧,分享拍攝銀河心得。在漫天星海的照耀下,我們都不願進睡。 為方便行程,住在國家公園的蒙古包旅館是明智之舉,當地人稱蒙古包為「Ger」,亦即是沙漠的遊牧民族Nomad的住所,據統計,生活在南戈壁的遊牧民族人口約四千五百人,分別屬於一千戶家庭的,若以土地面積計算,人口密度是每方公里只有零點五人,是全蒙古國人口最稀少的地方。現代的遊牧家庭多數屬於半遊牧派,每年夏天與冬天各遷居一次,但他們有自己的根據點,已不像古時般四處浪蕩。 我入住的蒙古包Goviin Naran Luxury Camp可算是這一帶最豪華一家,每個獨立的蒙古包可容納兩人,室內的設施齊全,牀鋪亦很舒服,更備有洗手間及熱水爐。而蒙古包分成「U」形的前後兩排,中間是廣闊的草地及供聚會用的蒙古包,盡頭則是餐廳,用餐時段我們都聚首一堂,餐點以西菜為主,每晚三道菜,想不到在沙漠也有水準甚高之菜式,令我喜出望外。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