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天文台 天氣預測靠農諺



當時,這些前人用來預測天氣、氣候轉變而編造的韻文、諺語,準確不如現代科技推測,而往往帶有地區局限性,未必全國通用,但至少在當時提供了一個簡單、直接的預判天氣方法。其中很多天氣農諺都是經過一代又一代農民反覆觀察與實踐而得,背後亦含有一定的科學原理,只是古人未有足夠的技術與科學知識作出解釋。

由於古代以「二十四節氣」記錄一年氣候、季節的變化,所以天氣農諺中幾乎全是與節氣有關,譬如廣為人知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如果今人對節氣不甚了解,就未必能參透個中玄妙。以下便是一些流傳至今,仍有參考作用的農諺,若能熟背一二,或者唔使睇天氣預報,都可預測風雲。

東風不過晌,過晌翁翁響:雨先於風來到,不穩定天氣會持續一兩天,而風先於雨來到,數小時內可能會再度降大雨。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太陽被光暈包圍,三更會下雨,月光被光暈包圍,中午時分會颳風。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霧濃必大旱,夏天霧濃必大雨。

春雷不響不落,夏雷不響不晴:春天打雷才會下雨,夏天打雷才會放晴。

立夏起東風,十塘九塘空:立夏時節若吹東風,難下雨,池塘會缺水。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芒種時節是梅雨季,經常下雨。

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小暑若吹東風,颱風比較多;大暑若紅霞,颱風就快來了。

立秋前好種田:立秋前,要盡快種好第二季農作物。

白露風、寒露雨:白露時節若有颱風,寒露時節就會下雨。

西北雨,落不過田埂:西北雨為對流雨,降雨地區的範圍通常不會很大。

春南夏北,無水通磨墨:春天颳南風,夏天颳北風,可能會乾旱。

清明榖雨,十夜八雨:清明、榖雨這兩個節氣通常都會下雨。

夏至見青天,有雨在秋邊:夏至放晴,立秋後多雨。

冬至置月頭,欲寒置年兜;冬至置月中央,無雪更無霜;冬至置月尾,烏寒正二月:以冬至在月初、月中或月尾預測天候的變化情況。

立春落雨透到清明:立春當日下雨,就會下到清明。

春分秋分,日暝對半分:春分和秋分兩日,晝夜同長。

六月雨較冷霜:大熱天下雨,雨水清涼。

六月一雷破九颱,九月一雷九颱來:六月若打雷,則颱風不會來,但九月打雷則會引來許多颱風。

不驚七月鬼,上驚七月水:七月若雨水頻繁,容易釀成水災。

冬看山頭,春看海口:冬天黃昏看東邊山頭,春天晚上看海岸,如有烏雲,就是下雨的徵兆。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無:早春風光明媚,好遊賞;夏天早來,收穫少。

雷打蟄,雨天陰天四十九日:驚蟄雷響,可能會有四十九日的陰雨天。

透早東南烏,午前風甲雨:清早東南有烏雲,午前會有風雨。
相關新聞 古代沒有天文台 天氣預測靠農諺
Bastillepost 巴士的報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