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筆論語——從江之電到輕鐵

山景(南)輕鐵站。

【星島日報報道】(作者簡介)曾肇弘,中文系畢業,遊走於城市的大街小巷,沐浴於文學與電影之間,在科技年代努力尋找前人的足迹。 是枝裕和執導的《海街少女日記》,是很多朋友的心頭好。我雖然覺得電影拍得不怎麼樣,可是,跟大部分觀眾一樣,對片中四姊妹所居住的地方——鎌倉,卻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依傍海濱行駛的電車,櫻花籠罩的馬路,綠樹掩映的老房子,面朝大海的餐廳……一事一物,都很難不惹人好感,這座恬靜的沿海小鎮才是電影真正的主角。 很多年沒去東京,這次短遊數天,便決定其中一天到鎌倉看看。鎌倉距離東京不遠,早上在新宿坐上小田急特快列車,一句鐘左右便抵達終點片瀨江之島站了。 步出古色古香、以海底龍宮為造型的紅色車站,不遠處的海邊有座大橋,通往對岸的江之島。顧名思義,江之島原來是矗立在片瀨江出海口的島嶼,方圓四公里,直至關東大地震後,才出現與陸地相連的沙洲,現在島上的對外交通就依靠這座建於沙洲上的大橋。 江之島是旅遊熱點,島上有不少旅館、餐廳及販賣手信的小商店,山上有江島神社和瞭望塔,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遠眺富士山。可惜那天天公不造美,富士山隱沒在密雲之中,一片白茫茫,無緣欣賞這壯麗景象。 離開江之島,跟着遊人鑽進內街,不久,便見到一座充滿江戶時期建築風格的江之島站,心想,這應該有我們要找的江之島電鐵吧?出發前翻閱旅遊指南,片瀨江之島站、江之島站、湘南江之島站,小小一個地方便有三座名字相近,但路線不同的車站,教我看得糊里糊塗。所以,此刻我不禁在站外仔細端詳,再翻一下資料,查清楚沒弄錯才安心入閘。 江之島電鐵簡稱「江之電」,全長十公里,貫穿藤澤與鎌倉兩地,一共有十五個車站。江之電一九○二年開始通車,比我們香港的電車還要悠久,至今卻依然運作良好。加上沿途各站可前往江之島、鎌倉大佛、鶴岡八幡宮等多個景點,自然深受廣大遊客青睞。 列車徐徐駛進月台,墨綠與奶黃色的車身,據說是模仿早期的造型。踏進車廂,里面倒跟一般日本地鐵車廂相近,只是迷你一點。最特別的是透明駕駛室,乘客可以清楚看到司機操作及後方的風景。只可惜當天剛巧碰上日本的公眾假期,很多觀光客來乘搭,使車廂人頭湧湧,水泄不通,像我平時上班、下班擠港鐵般(當然日本人不會橫衝直撞),欠了一份閒適的感覺。 江之電全程單線行車,只有某幾個車站才擁有雙軌設施,列車靠在這些車站時,要等候對面的列車駛進車站後才發車。而軌道兩旁都是櫛比鱗次的民居,有的距離接近到差不多對方打開家門,踏前一步便是路軌。穿過了民居,但見風景豁然開朗,列車沿着海岸線行駛,一旁是廣闊無垠的湘南海岸,回頭還可遠望剛才遊覽的江之島。 這個無敵海景,使鎌倉高校前站至七里濱站,成為整條江之電最精采的一段。而鎌倉高校前站更因《男兒當入樽》聲名大噪,我身邊不少朋友就特地到來「朝聖」,在車站外靠海的平交道上拍照,重演動畫MV櫻木花道遇上晴子的一幕,不過現實中並沒有櫻木花道入讀的湘北高校。至於七里濱,我就記得《海街少女日記》中,四姊妹曾在那里嬉水,不過我到來時正值入冬之際,海邊颳起大風,加上天色灰暗,遊人寥寥可數,倒顯得蕭瑟寂寥。 像江之電這類輕軌或小火車,我向來很喜歡乘坐。數年前去台灣旅行,便曾乘搭台鐵平溪線,沿着鐵路,猴硐、十分、平溪、菁桐等一站站漫遊。後來又坐過新竹內灣線,到深山的內灣老街去。兩條鐵路起初都是為了運送煤炭或木材而興建,後來一度隨着產業沒落而差點被停辦,現在卻因為旅遊業保留下來,小火車更成為最大的特色。或許城市人平日接觸太多冷冰冰卻大而無當的基建,愈來愈懂得欣賞和珍惜「小即是美」的真諦吧。 常言道「外國的月亮特別圓」,我們卻總是忽略了自身的東西。若不是從日本回來後的某天,心血來潮從家中出發「遠征」屯門,我也差點忘掉香港也有跟江之電類近的輕鐵。新界西向來並不常去,乘搭輕鐵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列車在天橋和馬路上行駛的場面,乘客們大都早已習以為常,而我卻像遊客般感到新奇。忽然,列車一轉彎,穿過狹窄的軌道停站。這座山景(南)站僅有一條線路經過,乘客十分疏落,然而車站的設計十分有趣。它位處山景商場的底層,跨過月台便可進入商場,這種開放式社區空間,今天看仍然令人驚歎。 相比起江之電,我們的輕鐵沒有那麼幸運,通車近三十年來,負面評價一籮筐:連年虧蝕、交通意外頻生、等車時間過長……近年有人更認為輕鐵追不上新界西人口發展,提倡廢除輕鐵。不過,於我而言,本地的影視和文學作品里,輕鐵幾乎「隱形」,才最教人遺憾。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