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環境使然——易誘抑鬱症狀

【星島日報報道】雖然今冬少見嚴寒天氣,但專家表示,這並不代表「冬日抑鬱症」(SAD)不會來襲,因為即使氣溫不低,但冬季日照時間始終較短,人體內分泌如腦內血清素濃度,可因而被干擾,再加上其他自身或外在環境因素影響,有些人確實較易出現季節性的情緒病,而且箇中徵狀如食欲突然驟增,更很易被人忽略,實不可不察。 要判斷是否出現冬天抑鬱,應留意有否出現睡眠時間不斷增加,同時有愈睡感覺愈累的情況,有的甚至會影響上學和工作的意欲,這樣代表了問題已影響實際生活,必須正視,以防病情惡化而需要加大藥量及延長治療時間。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出,「冬天抑鬱」的成因眾多,但大多都與日照減少,從而影響人體內分泌及情緒有關。原理是若人體生物時鐘失去平衡,腦內血清素濃度會相應降低,因此在冬天日照愈少的地區,此症患病率愈明顯,香港雖然日短夜長情況沒歐美地區那麼嚴重,但事實為仍有部分人士,或本身已有情緒問題的患者,易於冬季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 由12月開始,冬季的節慶眾多,聖誕、元旦、農曆新年等數個節日互相緊接,令坊間的節日氣氛濃厚,對於本身有抑鬱傾向的人士、獨居長者、單身人士、欠缺家庭支援或長期病患等,難免會於這個期間,感到與外間的氣氛有較大的落差及對比,從而倍感不幸,更易受到情緒困擾,引發「冬天抑鬱」症狀。 於病患比例上,一般以年輕女士較男性的病發率為高,這或與女性荷爾蒙容易受到月經周期、懷孕、年齡等變化而被影響有關,更容易出現情緒波動情況。女士性格上一般亦較常有負面想法,而缺乏社交的內向人士,以及完美主義者,也會較一般人更易患上抑鬱症,亦更易於冬季出現症狀。 「此症症狀多呈季節性,常於冬季時病發,而夏季時好轉。具體症狀包括睡眠時間突然延長、情緒低落常感不愉快、做事提不起勁、想法變得負面,而食欲則會相應地增加,並集中增加攝取麵、飯等碳水化合物,因而使患者體重增加。這與一般情緒病多缺乏胃口,以及睡眠時間減少,剛好相反。」丁醫生解釋。 一旦察覺懷疑患上此症,應該盡早求醫治療,一般醫生都會處方抗抑鬱藥物,改善不良情緒。同時會進行適當的認知行為治療,找出患者產生負面思想及憂慮的源頭,並盡力協助其改善認知,引導患者減少「鑽牛角尖」的情況。增加日照也有助改善病情。 歐美會有為患者專門而設的「日照治療室」,讓嚴重病人在內接受特別設計的燈光照射,模擬及補充日照時間,以恢復人體自身荷爾蒙分泌平衡,緩和症狀。情況不嚴重的患者經過數星期適當治療後,抑鬱情緒即可獲明顯緩解。丁醫生建議一般患者可適量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避免長時間待在室內,這可有助舒緩病情。 更多內容請閱一月十六日《星島日報》副刊。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