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賢淡出社運拒從政

中大前學生會會長張秀賢參加社運七年,雖計畫淡出,但仍關心高教界。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七年對二十一歲小伙子而言,不是短時間。由「屏風樓」、反國教,到去年的佔領行動,中文大學前學生會會長張秀賢,由青澀的社運參與者,到佔領行動核心成員,張秀賢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政治不是人生之中唯一事情,自己亦無考慮參加立法會選舉,故是時候想想未來的路向,決定淡出社運,畢業後或繼續進修。 曾任學民思潮發言人、中大學生會會長和學聯常委的張秀賢,數數手指,已經在社運圈子活躍了七個年頭,他表示,參與社運期間,根本無想過會遇到反國教事件和佔領行動等社會大事,在中大修讀政治及與行政學系,原以為從政是他畢業後首選,但他表示會淡出社運,畢業後或續繼進修,或創立與資訊科技有關的企業,「無想過從政,亦無考慮參加立法會選舉。」 回望過去,中學時就讀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的張秀賢直言,當初踏足社運是受老師譚凱邦的影響,開始在環保觸覺負責資料研究,「○八年社會討論『屏風樓』和『發水樓』,因而關心地產商問題,當年會視社運是與政府的互動,打擊地產商要靠壓力團體的關注。」 其後加入以黃之鋒為首的學民思潮,張秀賢因擔任發言人而逐漸成為傳媒焦點,反國教運動更為學民和香港寫下歷史的一頁。不過張秀賢坦言,反國教事件上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與示威者溝通不足、未有把握機會提出公民教育改革等,「在學民期間,意見不同難以避免,但無後悔離開。」 入讀中大,張秀賢選擇加入學生會,繼而晉身學聯,「與學民不同,學生會和學聯要處理的議題更廣闊,就像去了少林寺,學習十八般武藝。」他認為在佔領運動後,港人當前最重要的是意識自己的優勢,思考未來的方向,並捍核心價值,包括法治、言論、學術和新聞自由。 剛退下學生會會長和學聯常委的職位,張秀賢期望會有較多時間追尋自己的生活,始終政治非人生唯一的事情,他日前更在社交網站透露希望學小提琴和二胡,同時有多點時間陪伴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