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會兩主席:扶貧非派錢

扶貧會兩主席:扶貧非派錢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引起國際關注,政府成立的全新扶貧委員會,在兩年任期內要為扶貧交出成績,其中兩名專責小組主席陳鎮仁及黃友嘉接受訪問時,異口同聲指扶貧不等於派錢。因為今次扶貧應動員社會及商界齊參與,目標是鼓勵商界開創更多職位,同時針對多個有工無人做的行業,建議政府提供保證就業津貼,吸引年輕人接受培訓入行,提升技能及收入,以逐步脫貧。 扶貧委員會教育、就業及培訓專責小組主席陳鎮仁指出,扶貧是一項長期計畫,他亦已有一系列構思,認為先要針對近月多個行業僱主抱怨「有工無人做」、青黃不接等,種種錯配怪現象,由政府出資補貼這類吸引力較低的行業僱主聘人,同時協助一批無專業技能、收入偏低人士轉業,自力更生。 陳鎮仁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對教育就業扶貧範疇已有一系列構思,他認為要特別幫一批無專業技能、收入偏低人士建立技能及轉職,目標行業是一些吸引力、門檻較低行業,由政府出資補貼僱主聘人,以津貼吸引入行。 他稱近月多個行業僱主抱怨「有工無人做」,又有行業現斷層青黃不接,即使培訓課程準備就緒,卻因無人讀致難開班,他指種種錯配已是一怪現象。他解釋,汽車維修、電梯維修、長者護理行業等,因行業形象不算專業、不夠「型」及起薪點低,月入約六千至八千元致一直難吸引青年入行,青年人寧做飲食保安工作,也不願去培訓加入該類形象較低行業,致長期人手不足。 他建議,可效法建造業保證三級薪酬的做法,提升各人手短缺行業形象,又可與多個行業僱主研究,由政府先提供就業津貼資助僱主聘人,當收入近萬元時,自然吸引生力軍試煉入行,經資助一段時間後政府便功成身退。 陳鎮仁指,在港不算吸引的行業,在外國卻予人很專業感覺,例如夏威夷有手工師傅(handy man),專為住戶包辦水電渠務修理等工作,汽車工程維修員亦很專業,在外國收入高,在香港卻常被貶視壓低薪酬,但他認為應要給予從業員一個有尊嚴薪酬。 他強調,派錢不是解決貧窮方法,鼓勵自我提升才可長遠解決,「專業及在職教育是最重要,協助這批人士可提升至中上技能,但政府一直對此又頗忽視」。 另外,他建議可檢視不同架構內的學費減免、資助計畫的割裂情況,檢視教育局及勞福局各類津貼,研究是否已過時、有空間合併或互補不足,避免令人因經濟困難無力報讀培訓喪失增值機會,「如果年輕人無法在社會向上流動,收入低,連帶下一代也未必有錢學習,最終可能出現跨代貧窮,一直在低收入行業中兜兜轉轉,低收入家庭的包袱,社會長期要落去,小組要集中火力處理」。 新成立的扶貧委員會社會與專責小組主席黃友嘉指出,全新扶貧委員會目標清晰,要協助窮人脫貧扶貧,範圍好廣闊,他認為需要整個社會參與,不可再守舊,商界角色亦重要,可鼓勵企業開創更多就業機會。 黃友嘉認為,要動員商界參與扶貧,可鼓勵商界協助社企提供營商、管理意見,就如社企的師友一樣,為社企傳授專業技巧;另外,小組可以為關愛基金專責小組定下的政策,提供一些意見讓關愛基金項目切實可行、可持續。 他認同改善貧窮的方法,確要靠經濟發展,但需要一個均衡經濟發展,不能側重某一兩個產業,他指過去政府一直只重地產、金融股市發展,「政府將經濟發展扭曲了,香港不只得地產、金融,結果現時地價樓價太貴,產業也太單一,不利扶貧。」他提議更多類型的經濟發展產業,去改善貧窮、跨代貧窮等問題。 他強調,商界在扶貧角色好緊要,更可鼓勵企業開創更多就業機會,「這統統離不開經濟政策,有部分可能可以交叉配合。」他身兼經濟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可研究多種經濟模式,也有助改善貧窮。 另外,就新移民適應融入香港社會有困難致面對生活問題,他認為,扶貧委員會在這方面也可多做「工夫」,新移民來港後多數從事低學歷低技術工作,收入低常處貧窮,但新移民為本港勞動力注入一定生力軍,亦涉及人口政策,他認為,扶貧委員會也應要與人口督導政策委員會溝通,互相配合。 黃友嘉指,要推動到整個社會扶貧,必須要多推廣多教育,至於扶貧委員會也應認清、了解貧窮問題,去定長遠策略,才可定到具體扶貧措施,他相信扶貧的工作是艱巨,「全世界對貧富懸殊都好頭痛,要花好大力都未必改善到貧窮」。 對於有委員直指扶貧不只是「餵飽」窮人,黃友嘉也認同應要教受助人打漁,但未必任何群組也適合這一套,例如貧窮長者是難用教打魚方式助脫貧,必然要用福利手段,但年輕人則可教其打魚助進入勞動市場,長遠要自力更生,「這兩個問題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