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iBond的三大疑團

港股早前出現股災,令不少投資者重拾對iBond及其他防守型投資的興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早前大跌市,震走了不少散戶的鬥心,繼而重拾對iBond的興趣。散戶遞表前可能對iBond仍有一些疑問,今次拆解其中最常見的三大疑團。

動用多少資金?

iBond牌面睇是無得輸投資,甚至有報章形容為政府曲線派錢,受消息刺激的散戶可能會打算瞓身申請。不過iBond屬於防守型投資,從分散風險角度看,進取型散戶可考慮動用三至四成儲蓄出擊,保留資金等待其他回報更可觀的投資機會。

求穩陣的散戶亦毋須豪花數十萬甚至過百萬申請iBond,上一批iBond認購反應略為降溫,申請人最多亦只獲派3手,更何況今次申請反應遠比上次熱烈。不想浪費子彈,散戶可以10萬元為認購上限,並動員家人攜手入表,增加申請達標的勝算。

iBond會否無息派?

iBond標榜與通脹掛勾,可能會有散戶留意到近月香港零售業淡靜,加上中港股市動盪,將來一旦經濟陷入通縮,iBond會否不再派息?

拆解此疑團,可以先留意iBond的發行條件,iBond派息有兩種計算方式,一是直接與通脹掛勾,二是定息1厘計算,釐定息率將以較高者為準。即使陷入通縮,持有iBond仍可獲1厘利息回報。其次是衡量香港的通脹情況,香港消費物價指數今年上半年上升3.7%,主要受水、電、煤及住屋開支影響,現時樓價仍有相當支持力,而水、電、煤仍有加價壓力,預計未來一年通脹情況仍會持續,散戶持有iBond,將可望繼續賺取23厘利息回報。

有沒有Plan B選擇?

新一批iBond每人最多可能只獲派3手,不少散戶都會關心抽唔足iBond時,究竟有沒有抗通脹的Plan B選擇。標榜高息的債券基金或高息基金,無疑都有一定的抗通脹功能,但缺點是基金先收取2%5%認購費,提早贖回亦要支付贖回費。

想節省上車成本,散戶亦可以從股票入手,細心搜尋一下,提供三至四厘回報的優質股份選擇多的是,不妨趁加息周期逼近分階段吸納。例如股價跌到殘的內銀股及石油股,代表股份交行、建行、中石油及中海油,息率高達46厘。擔心中國經濟放緩的散戶,可考慮本地公用股,又或海外版圖遍佈歐洲及澳洲的長江基建。

打工仔抗通脹還有一招「殺著」,就是增加儲蓄比率。例如你今年獲加薪3%,就應該每月相應增加3%儲蓄額,確保儲蓄比率能夠跑贏通脹,配合投資部署,既可以保持資產增值動力,亦能夠有更充裕儲蓄應付經濟放緩帶來的挑戰如凍薪或減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