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身心症高峰

星島日報相片

【星島日報報道】明天(9月1日)開學日,於新生代學子抗逆能力較遜的年代,大家無不關心如何幫助他們適應校園生活。精神科專家認為,如以緩急作時宜考量,首要應先正視新學年「身心症」高峰期的高病發群組,亦即幼童的心、生理問題。 「本港每年9月底及10月初都是身心症的高峰期,求診率僅次於讀寫障礙之後排第二位,患者以小一至小三學童最多。」精神科醫生丁錫全稱。身心症泛指由心理、情緒或環境因素引發的身體症狀或疾病,男女老幼均有機會患上,病因與壓力過大有關,學童患者的壓力來源多為學業及校園生活問題。其引發的症狀廣泛,包括心、肺、腸胃消化、神經及泌尿系統等不適,另亦可反映於如背、頭及關節等痛症上。 丁醫生指,學生患者尤其是較年幼學童,症狀多以出現「腸胃過激」最明顯,並以肚痛、腹瀉、嘔吐及胃痛為主。大部分個案都是因求診查找上述問題的病因不果,經體檢及藥物治療後,仍無法改善徵狀,最終被轉介求助精神科診療,才發現患上身心症。 治療此症必須從心理上入手,只要疏導了壓力源頭,由其引發的生理不適自可改善,施以藥療反而成效不彰。身心症以治療學童患者的難度最高,因他們年幼,不擅表達,較難即時找出困擾的來源。「往往要由臨牀心理學家與孩子進行堆沙及繪畫遊戲,逐步引導他們抒發內心壓抑的負面情緒,方可找出問題原由。」丁醫生稱。 排除因學業要求無法達標這病因,大部分年幼的身心症患者,尤其剛升讀幼稚園及小一的學童,他們主要都是受到「分離焦慮症」影響而誘發身心症。丁醫生指,由六個月大至五、六歲期間,兒童最易對父母產生強烈依附關係,故一旦分開即使是短時間,都易感不安,而倚賴感強烈者,最易衍生身心症不適問題,普遍症狀是一上學便肚痛、腹瀉,丁醫生就遇過整天在校肚屙多次至來不及上廁而失禁的病例。 丁醫生坦言,要預防分離焦慮症,須早於嬰孩時期著手,方法很簡單,只要於情況許可下,盡早讓孩子獨自進睡,因臨牀所見,一半或以上的相關病童,都是一直或之前長期與父母或成人(有的是傭人)同房睡,甚至是同牀伴睡的,而孩子愈早減少及戒除倚賴的媒介及習慣,愈有助杜絕及降低分離焦慮症的影響。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