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察慎治川崎症

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小兒發高燒可大可小,有時更久燒不退,有老人家認為發燒沒大礙,但家長又有否想過,幼兒或有機會患上成因不明的川崎症?此病在港每年約有逾百宗病例,兒科醫生強調,其死亡率達1%至2%,並以一歲以下嬰兒致命率較高,實不可掉以輕心。 「罹患川崎症的一般是五歲以下的小朋友,男女比例約為1.5:1。」兒科專科陳欣永醫生解釋,川崎症是一種多系統血管發炎病症,於冬天、初春的病發率會較高,如一歲以下的嬰兒受到感染,後遺症會較多,所以絕對不容忽視。「此症可以影響心臟血管,例如形成動脈血管瘤,導致心肌炎、心胞膜發炎等,甚或對小朋友的性命構成威脅。」 如此可怕及足以致命的疾病,最令人擔心之處,是其成因仍然未明。「暫時仍未有確定的醫學實證能顯示川崎症是由於遺傳因素或病毒感染所致,至於是甚麼原因導致川崎症,至今亦未能確定成因。」 陳醫生明言,此症確實仍未能找出病因,暫時只能夠辨症施治。川崎症雖然可怕,但只要憑以下六種病徵確診,就可以對症下藥。「此症患者最明顯的徵狀是持續發高燒超過五天、身上出滿紅疹、頸部淋巴腫脹而且直徑大於一點五公分、口腔黏膜發炎,並且出現嘴唇、舌頭紅腫或『士多啤梨舌』徵狀,驟眼看似病毒感染。同時間患者雙眼通紅,出現非化膿性結膜炎。至於手腳亦會產生病變腫大或脫皮,而大多數的卡介苗接種部位,均會出現紅腫。」陳醫生再解釋。 發高燒、長滿紅疹及「士多啤梨舌」等病徵,從表面徵狀看,川崎症某些症狀不是跟猩紅熱很相似嗎?究竟醫生如何辨識患者染上川崎症?「猩紅熱主要由於甲型鏈球菌感染而引致,除了發燒外,患者大多會感到喉嚨腫痛,而且同樣有『士多啤梨舌』之餘,紅疹會有如沙紙般粗糙,並全身通紅,跟川崎症略有不同。」 陳醫生又補充,一般來說,猩紅熱患者不會出現眼紅徵狀,更加不會手腳腫脹,淋巴亦不一定脹大,他們多數只要服用抗生素,高燒便會減退。反之,抗生素療程對於川崎症患者並不奏效,上述列舉的川崎症多項病徵(詳參下表),如有五項相同,已可以確診為患上此症。 川崎症危害小兒健康,甚至可致命,但卻非無藥可治。陳醫生表示,確診後只要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配合高劑量的阿士匹靈藥療,大多可於兩至三天後便會退燒,不過其後仍需要服用八星期的低劑量阿士匹靈治療。假若有冠狀動脈異常,便需要長期服藥至心臟血管檢查至回復正常為止。 陳醫生補充,此症復發的機會率低,而且五歲以上的個案亦很少。因此,家長不用過分擔心,最重要是認識川崎症的徵狀,以便及早察覺及盡快求醫診治,別錯過了救治病童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