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馬可波羅沒有來過中國?



當今世代,我們每朝看天氣都靠電視電台,其實係靠天文台,已經成為生活習慣,有沒想像過如果有一日,你接收不到天氣資訊;又或者在沒有天文台的古代,究竟透過甚麼來了解天氣變化?「農諺」就幫到大家。

農諺是古代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由農民從長期勞作的經驗中總結而來。由於務農者,很在乎天氣變化,天氣影響出生產,所以農諺中不少說話的智慧,都與天氣預測有關。只要留意風雲變色,就能掌握到陰晴雨水,先舉幾個例子: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日出前後出現偏紅的朝霞,說明大氣中水氣很多,將會下雨;黃昏看到晚霞,表示上空的雨雲東移,天氣將會轉晴。

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天空若布滿魚鱗狀卷雲,證明有低氣壓的雲霧移動,通常風速會增加,雲層增厚,未來24小時內可能會有降雨。

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夏天時若出現城堡一樣的厚雲層,預示著雷陣雨來臨。

雨後東風大,來日雨還下:若雨後吹東風,次日很可能還下雨。

農諺收集了多年來古人的生活經驗,有些說法到今時今日都有效。至於農諺的歷史到底有多久,可能比起文字記錄更早出現,農業勞作口耳相傳。農諺當然不難有史書記載,例如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有「欲知五谷,但視五木」,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中記載「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記載「六月不熱,五谷不結」等等。

古代農業生產沒有高科技輔助,連溫度、濕度等數據都很難統計,所以農民要睇天食飯,往往要靠植物、動物、天像等觀察的經驗,來預測農事生產的條件。能否預知明日的天氣、種植的最佳時機等,都對生存至關重要,所以古代流傳的不少農諺中,很多都與天文氣象有關。

民國時期的學者費潔心曾出版《中國農諺》,按照時令、氣像、作物、飼養、箴言等五類將大量農諺歸類。氣象與時令的農諺共占總數的三分之二,而天氣在農諺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農諺通過口述、筆記等流傳至今,至今仍能幫助我們預測風雲。譬如「正月陰,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風,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節」、「一霧三晴,重霧三日必大風」、「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等等。

讀歷史讀到元代,會有一名歐洲人「突入」,他叫馬可波羅(Marco Polo),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險家。據他本人說,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中國。據了解,他在1271年由威尼斯出發,於1275年來到中國,遍遊中國各地,1291年初離開,有指期間他甚至擔任元朝官員。馬可波羅的故事,為一直以來以中原人物為核心的中史故事,加添不少新鮮感。

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後,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裡口述其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寫出《馬可·波羅遊記》。他的遊記不僅詳細記錄了元代中國的政治事件、物產風俗,讓歐洲人得以了解中亞和中國,對東西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至於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一直惹來重大爭議。大多現代歷史學家相信他到過中國,因為他描述了很多遠東生活的細節;但也有學者指他只在中東黑海遇上多名波斯商人,從他們的口中聽說中國、蒙古、日本等地的故事,實際上從未踏足過中國。大英圖書館的中國文獻部門主管Frances Wood亦提出質疑,指遊記中從未提及過纏腳、筷子及萬里長城等中國事物。

即使是有記載的也好,其內容與現實都有出入,備受質疑。當中《遊記》記載了元代老北京城牆,明確地寫著,它被塗成白色,令人感到離奇。

元大都城牆東西7400米,南北長6650米,周長28.6公里,高約10至12米,完全由夯土製成,外面沒有包城磚。它採用宋代築城法,即在牆內先設永定木,然後再加橫向的紝木,然後加土夯築。

由於北京夏季多雨,土城牆容易被雨水沖刷浸泡、導致倒塌,因此在建城之初曾議以磚石包覆,但因財力不足作罷。及後元廷抽調軍隊,負責收割編織蘆葦席,每年入夏以葦席覆蓋城牆牆體,稱為「葦城」,後因懼怕起義百姓放火焚燒,改為徵調民夫修補牆體。

元城牆從建設到今,已有700餘年,經長年雨水剝蝕,所剩無幾。即使土牆塗成白色,遇雨也會被沖刷乾淨,況且中原歷來沒有給城牆塗白的習慣,令人質疑《遊記》的可信性。

另外,在《遊記》中,馬可波羅說「整個城市按四方形佈置,如同一塊棋盤」,但事實上,元大都是長方形;他說「城牆底寬十步,愈向上則愈窄,到牆頂,寬不過三步」,顯然也不準確;他說皇宮中裝飾著戰士圖形和戰爭圖畫,亦難找到證據;他甚至說宮廷的窗戶中使用玻璃,更感到匪夷所思。

最奇怪的是,馬可波羅對盧溝橋的描寫。他說它有24個拱,但盧溝橋只有11個,還說它橋墩用石獅子裝飾,而事實上,盧溝橋只有橋柱上刻有石獅子。還有很多離奇細節,讓人懷疑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盧溝橋。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馬可波羅自稱在中國生活了17年,還「管理」揚州3年,但在他的遊記中,關於中國的地名多是突厥語音譯,比如稱北京為「汗八里」,如果他真的被忽必烈任為官員,為什麼不用蒙古語或漢語?

到目前為止,中文史料中還找不到馬可波羅的任何證據,很多人懷疑其作品中所寫的種種,並非親身經歷,而是道聽途說。由於《馬可波羅遊記》原本已散失,目前留下的抄本多達140多種,不同人在抄寫中可能添入了新內容,譯文和研究論著層出不窮,《遊記》內容可能未必可靠。
相關新聞 【歷史長河】元劇《竇娥冤》反映民眾冤苦
Bastillepost 巴士的報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