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放蛇」捉「做媒」 首引新商品例檢控 乾鮑檔無標斤両拘七婦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新修訂的《商品說明條例》實施近一個月,海關昨公布透過「放蛇」調查,在旺角及油麻地三個流動海味檔,拘捕七名女子,指她們向內地遊客和長者兜售乾鮑魚和花旗參時,故意不講清楚用「斤」或「両」計算價錢,涉嫌觸犯新例下的「誤導性遺漏」,案件仍在調查中。海關至今接獲二百九十宗,涉嫌違反新修訂《商品說明條例》的投訴。 為加強新修訂《商品說明條例》的執法,海關本月向短期租約式經營的流動鮑魚檔或花旗參檔「放蛇」,拘捕七名介乎四十二至五十九歲女子,其中六名港人,另一人持雙程證。海關共檢獲約四十點九斤乾鮑魚和十八點七斤花旗參,貨品總值二十三萬元。 一人持雙程證 今次海關破獲的個案與以往消委會接獲的投訴類同,海關商品說明課(二)總貿易管制主任邱鳳美表示,海關根據以往投訴到油麻地和旺角的流動海味檔「放蛇」,發現涉案攤檔負責人通常向內地遊客、華僑或長者落手,被捕人士當中,三人是檔主,另外四人「做媒」假扮顧客揀選貨品,令真正顧客以為貨品好受歡迎。 當顧客向檔主查詢海味價錢時,檔主通常顧左右而言他,迴避貨價查詢,「如果你問她貨品多少錢一斤,她便說『香港一斤十六両,內地不同,只有十両』。有些遊客會覺得,『嘩!咁仲抵,有十六両』。」之後若顧客再追問,檔主會答一個價錢,例如二百八十元,但沒有講清楚是一斤還是一両計算,故意隱藏或迴避斤両問題。 涉誤導性遺漏 海關消費者保障科總貿易管制主任廖興源指,這些流動檔的共通手法是用信用卡付款,顧客找數時才發現貴了十六倍,由數千至過萬元不等;行動中亦發現有關價錢牌以不明確方式標示或隱藏,涉嫌觸法新修訂《商品說明條例》第十三E條「誤導性遺漏」手法。其中六名被捕本港女子已獲保釋候查,案件仍在調查中。 海關提醒市民保留單據以便追查,顧客亦有責任釐清價錢才買,「你要繼續問她:『你有沒有在哪裏標示是多少錢?叫她指給你看。」 信用卡過數才揭發 海關說,○九年至今有三十三宗流動鮑魚檔的投訴,每宗亦涉款數千至過萬元。近月海關已就飲食、電器、參茸海味、衣履等行業,循貨品成效和銷售手法調查,打擊不良營商手法商戶。 海關至今接獲二百九十宗,涉嫌違反新修訂《商品說明條例》的投訴。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表示,條例生效後,首兩星期接獲十四宗投訴,其中六宗是中成藥以斤 換算的爭拗;亦有個案銷售電器時涉觸犯「先誘後轉銷售行為」;亦有健身會籍涉及威嚇式手法,全部已交海關處理。 律師黃國桐指,以往類似個案以欺詐罪入罪,主要針對設局欺騙,舉證較困難;但新修訂的《商品說明條例》是講錯誤引導顧客,舉證要求較低,就算顧客反被質疑沒有問清楚,只要檔主有誤導性遺漏,亦足以入罪。 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