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膠樽消耗 按金制添動力

減膠樽消耗 按金制添動力

【經濟日報專訊】港人每日棄置約540萬個飲品膠樽,數目驚人。施政報告剛提出,研究引入塑膠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有指商家或須負擔回收成本;但按照歐美例子,由消費者預付按金,勢更立竿見影。 消息人士指,政府會研究飲品及個人護理用品膠樽,參考玻璃樽的做法,由進口商或生產商繳付循環再造費用。然而,不給予消費者一點環保的動力,舊瓶子隨時直入垃圾桶,根本談不上任何再造。 PET樽 港回收率僅7.6% 據統計,以「1號塑膠」PET製作的飲品瓶去年在港回收率只有7.6%,遠遠落後德國的約9成半數字,究竟差別在哪? 原來,德國消費者購買膠瓶裝飲品要支付25歐仙(約2.1港元)按金,想拿回就得到超市或其他地方的回收機器按樽,英國政府亦正考慮仿效此政策。 即使消費者不志在那些微按金,拾荒者也定會對膠瓶另眼相看。膠瓶價廉、輕巧而佔位,每公斤約40個膠樽在香港才能賣到5毫,引入按金制度後,隨時拾1個已能賺到5毫,回報直綫飈升。 現時油價持續低企,全新及回收PET價格差距大幅收窄,本地再造設施匱乏,廢膠近乎百分百運回內地處理,港商就算不用蝕,也僅剩蠅頭小利。引入按金制度將可確保回收商能便捷地自超市、便利店等地收到高質1、2號塑膠,售價能夠提升之餘,亦毋須額外浪費人力剔除無法回收的東西,如膠拖鞋。 若膠瓶不幸終歸成為垃圾,其按金尚且能為環保減廢盡一分力。美國先驅俄勒岡州每年約有2,500萬美元(約1.94億港元)無人認領按金,大部分瓶裝飲品分銷商都會貢獻款項,資助回收和處理瓶子。 除了簡單引入按金制度,港府亦要藉機推動更多改變。畢竟回收PET膠瓶後,仍要消耗能源才能再造成新容器、或工業薄膜或人造纖維等東西,但以現有技術,部分膠瓶已可如牛奶玻璃瓶一樣多次重用,政府可考慮鼓勵商企使用,又或向即棄容器徵稅。 聯合利華膠樽 2025年能再用 不少環球消費品巨擘已在主動減廢,以改善企業形象,如聯合利華承諾最遲2025年所有塑膠容器均能完全再用、再造或燃燒。寶潔(P&G)每年在歐洲售出數以十億瓶髮型用品,最遲明年底亦會用上四分一再造塑膠,能否延伸至香港,可能就要看港府的牙力。 港府今次計劃徵費的1、2號兩款塑膠佔堆填區廢膠達9.5%,只是官方預告,未來將要12至18個月尋找顧問,然後再諮詢公眾。以玻璃容器生產者責任制單由2013年開始公眾諮詢至2016年三讀通過已拖上3年,膠樽徵費制度幾可肯定無法趕及,於2020年打鼓嶺、將軍澳及屯門稔灣3個堆填區全數爆滿前出台。此刻還望更多港人能自發源頭減廢,盡量少用膠樽。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