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抑鬱指數升 失業求診增3成

【經濟日報專訊】有調查指港人的抑鬱指數近年趨升,失業者是高危族。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近一年因失業或工作不穩而引發精神問題的求診者,較2、3年前增2至3成,有提供裁員輔導服務的機構亦指接獲的個案按年增1成。 有大學畢業不久的男生突被公司裁員,多番尋找新工作不成而致抑鬱,須由家人安排求醫。 新鮮人搵工不成 沮喪無信心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一名20多歲、大學畢業後從事服務行業的男生,去年初突被公司裁員,初期除感到不開心外,其他精神狀態無異,多在家上網,雖有嘗試搵工,但不成功,漸認為是因工作表現不佳而被解僱。麥指,該男生覺得自己無用,即使有面試機會亦不會成功,無心機找工作,不能以最佳狀態示人。該男生漸漸連上網也無興趣,終日躺在床上睡覺,不外出或相約朋友聚會,繼而出現負面思想,整個人變得非常沮喪,亦影響自信心。 該男生病情持續兩個月後,由家人帶去見醫生,發現患上抑鬱症,需以藥物及心理輔導雙管齊下治療,且療程長達半年。目前該男生已找到工作,並獲上司讚賞下,情緒回復穩定。 麥永接補充,近一年因失業或工作穩定性而引發精神問題的求診者,較2、3年前增加2至3成,當中不乏30至40歲的打工族,並指在私人公司工作的非專業人士精神壓力較大。此外,女求診者較男性稍多,但男求診者通常求診時的狀況相對較嚴重。 另一名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稱,其診所因失業或工作穩定性而引發精神問題的求診者,以金融業管理層及教師居多,因前者個人工作目標高,後者常工作繁忙及休息不足。 不懂向家人交代 失眠常埋怨 裁員輔導服務需求亦趨增。盈力僱員服務顧問有向被裁員工提供輔導服務,其高級經理吳慧琪稱,部分是僱員主動求助,亦有部分是公司轉介,吳又指近年市道差,去年底收到的輔導個案較前年同期增10%,而每年暑假後、年初時是企業裁員的高峰期。她指,部分企業預料某位被裁員工情緒反應較大,會主動通知她們去約見。她曾遇過不少年資長的員工,因10多年未有搵工,被裁後不懂跟家人交代,加上搵工受壓,變得長期失眠、手震,甚至有抑鬱、狂躁等徵狀;部分個案仍要求高薪厚職,結果一直落空,又不願改變自己,最終變得埋怨,覺得自己命苦。 她又稱,若被裁員工願意求助,輔導員會先疏導其情緒,再分析有何出路,或提供減壓建議,若有經濟需要,也會介紹社區資源或緊急援助。 調查:12%過去2周曾想自殺 香港心理衞生會去年10月在本港街頭訪問2,351人,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結果發現5.5%屬於「臨床組別」,即估計他們可能患有抑鬱症及需要接受輔導及治療,較2014年及2012年同類調查的3.2%及3.9%高,情況值得關注。約四分一受訪者受困擾的次數達1周以上,當中更有12%受訪者在過去2周曾有自殺念頭。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孫玉傑估計,港人抑鬱指數創新高是受各種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如經濟環境、政治氣氛等,加上生活壓力大,或令情緒受困擾。香港心理衞生會執行委員、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守信相信,失業、生活突然轉變等,都是高危因素。 麥永接提醒,如情緒不穩影響日常興趣、突然不欲出外、出現覺得自己失敗等負面思想、經常不開心及欠精力,且情況持續逾兩周,則可能患上抑鬱症,應盡快求醫。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