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同學會書院 互動教學誕狀元

港大同學會書院今年首次誕生兩名狀元。左起為曾汝文主任、學生譚樂敏、校長陳馨、學生郭俊勤及副校長陳永昌。

(綜合報道)第四屆中學文憑試早前放榜,其中一個焦點,就是創校只有九年,位於南區的直資中學港大同學會書院,首次誕生一男一女七科5**狀元,不少家長除了想知道兩人的讀書心得外,還想知道港大同學會書院的教學特色,了解校方如何培育出兩位狀元等,所以Elsie早前就到了該校,分別跟兩位狀元譚樂敏(Melody)和郭俊勤(James),也跟校長陳馨傾過,了解該校的教學方法。 Elsie知道,兩位狀元是同班同學,小學時均就讀東區的港大同學會小學,其後直升中學部。聽兩人講,校方在小學時期已為學生打好語文基礎,且透過活動式學習,讓他們容易適應中學的學習模式。升上中學後,由於校內的學習氣氛及教學模式,加上老師協助及個人努力,終使他們能在文憑試中考獲佳績。 計畫升讀香港大學雙學位課程,修讀工商管理及法律的Melody同Elsie講,小時候的她很頑皮,「坐唔定」,幼稚園老師遂向其家長,推介新開辦的港大同學會小學,認為活動式教學適合她。「我那時英文很差,上課時完全不明白老師說甚麼,但那時學校很鼓勵我們每日去圖書館借書,老師甚至會陪我看書,終使我由怕閱讀,變成不抗拒,後來再變成喜歡,所以說小學對我幫助很大,培養了我的閱讀興趣,幫我打下很好的根基。」此外,該校的功課量少,使Melody不抗拒學習,無形中也培養了她對學習的興趣。 至於計畫升讀香港大學醫學院的James,就說港大同學會小學常有專題研習,鼓勵學生做「陳述匯報」(Presentation),並不是純粹由老師教授,學生聽講。「那時有個『統整周』,請學生融合各個科目,就不同主題做展板,透過這些活動去激發學生思考,而不是單向式教授,也幫到我現在不是『死讀書』。」 Elsie跟兩位狀元傾談過程中,也的確感到兩人雖然是勤力學生,但卻非書呆子,很有自己的想法,相信這跟他們習慣小組學習模式,慣於跟同學和老師互動有關,當問到兩人如何備戰文憑試,他們就提到,除了個別溫習外,跟同學、老師,幾乎是共同作戰,例如遇有挑戰性的題目,會互相提問,激發大家思考,讓大家共同進步。 至於個人的溫習心得,Melody說她會重複操練歷屆試題,近二十年的會考題目,都重複做五至六次。「我會把答錯的部分,記在一本筆記簿內,考試之前溫習該本筆記;也有請老師幫忙,協助在以往高考試題中,揀選有用部分操練。」她又認為在溫習期間,定下目標很重要,且要落實執行。「例如當日決定了要做五年的Past paper,我要做完才讓自己吃飯,做不完的話,則不讓自己休息。」 James同樣會自製筆記,把認為難懂的內容以及課堂重點,寫在同一本簿內,臨考之前溫習,當然,勤做歷屆試題也是必須。「班內同學都會寫筆記,朋輩之間互相影響。」他說,考試前,同學之間也開設通訊群組,在群組內交換做功課心得和討論,當有文憑試的溫習材料時,也會問大家是否需要,無私分享。 事實上,今年港大同學會書院除了首次誕生狀元外,不少同學均考獲佳續,其中有六成四學生取得「3322」或以上成績,達到考獲大學的最低門檻。聽校長陳馨說,原來應屆文憑試考生當年升中四時,校方首次試把成績優異,或中、英文強的學生編在一班,打破以往以選修科分班的做法。「好處是看到同學之間有很好的互動、互助情況,卻沒有其他學校的競爭風氣,這是我認為最高興的地方,因可以看到同學間互助的精神。」 講到課程特色,該校的人文學科兼考試主任曾汝文就說,主要是強調雙語能力、小組學習和探究精神。「老師教書的切入點,也不是依書直說,而是透過一個場景或個案,由發生甚麼事情開始,讓學生推論。」他又表示,該校鼓勵學生嘗試考海外的公開試,例如初中考澳洲的ICAS,中四和中五考英國的IGCSE,主要考英文和數學,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水平,增加日後考DSE的信心。 港大同學會書院除了在學術外,也重視開拓學生眼界。副校長陳永昌表示,在中一開始,已經有多個配合課程的本地或海外考察活動,例如中一曾去長洲及澳門,中二到北京,中三到新加坡等,鼓勵全部學生參加,校方亦會資助家境有困難的學生,不會讓他們減少學習機會。 提到今年誕生了兩名文憑試狀元,相信年底的中一招生,可能會吸引更多家長為子女報讀。陳校長就說,該校是「一條龍」學校,每年約招收五十至六十個校外生,近兩年也約有四百人報名。她說每年都會有小組面試,看小朋友是否適合小組學習,面試會有英語、粵語及普通話問題,了解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至於能進入第二輪面試的申請人,則需要見他們的家長,了解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否跟學校配合。有意讓子女報讀該校的家長,現時不妨多了解該校的特色,看看是否適合子女。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