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機械代人類 美財長淡定有理?

無懼機械代人類 美財長淡定有理?

【經濟日報專訊】人工智能(AI)50至100年後才能取代美國打工仔?美財長姆欽揚言短期完全無懼機械傷害就業市場,樂觀得過分,參照科技走勢,充其量只可說是危中有機。 美媒對姆欽的「雷達」如斯遲鈍一片譁然,直斥他若非短視、離地,就僅為迎合總統特朗普的主旋律,即但凡工種流失,錯在貿易全球化和廉價外勞。 服務行業 衝擊較小 鮑爾州立大學早於前年證明,美國千禧年後的10年間流失多達500萬份工作,約88%因為科技、機械提升了生產力。自動化能取代部分人力,已是學界及商界共識,爭論只是時間、行業、規模、以及有否新機遇。 旅港風險資本家Simon Squibb全心看好AI,大膽估計2030年香港、紐約等大城市的失業率,可達8成,連專業的銀行家、會計師都會被取代。 只是,羅兵咸永道沒那麼看淡自己所屬的金融業。參考其最新報告,製造業比服務業更易自動化,故香港應已比不少地方好,本地4大傳統支柱行業中,物流倉儲較多人力、常規工作,也會比金融、專業服務更受衝擊。 該行指,即使同為金融業,2030年代英國業界料僅31%工作有風險,因其人才聚集倫敦,面向複雜得多的國際市場,危機約只是本土零售金融市場大得多的美國之一半。 「新領」階級 工種上流 顧問公司麥肯錫及波士頓大學經濟學者James Bessen屬另一個大陣營,相信科技多是取代個別工序,鮮有工種會像電梯操作員,完全湮沒於科技洪流。科企IBM認為,除了傳統藍領、白領工作,科技將能創出「新領」(New Collar),AI有望協助打工仔做高一層次的工作,比如護士或可勝任醫生工作。 及早職訓 免遭淘汰 有經濟學家相信,當科技取代了最低技術員工,商企能將省下來的錢補回一些高技術職位,打工仔提升了生產力,亦有更多時間、財力刺激消費行業發展。 由現有就業數據及預測可見,學歷或技術低的人會是最受AI影響的一群。由於既有法規限制、自動化成本等因素,蓄勢待發的AI浪潮仍要一點時間才會全面衝擊職場。 正如工業革命後,美國農業州份因自動化經歷嚴重失業,華府就將年輕人一直留在中學教育系統,促進後來的知識型經濟起飛,現階段各地政府、商企亦應把握時間,鼓勵有遭淘汰風險的人員趕快接受新職訓。 科技走向愈來愈難預視,即使10多年前,人們亦不能預計到有手機遊戲程式、智能家居設計等工作。世界經濟論壇(WEF)預測,現時剛進小學的幼童,多達65%未來會投身仍未存在的工種,如何確保新世代未來有足夠的科技、電腦知識保持競爭,將是港府今後一大要務。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