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電車圖片展 穿越逾百年時空

圖為四十年代電車駛經灣仔軍器廠街及軒尼詩道交界。

(綜合報道)Elsie對電車很有感情,因自小開始乘搭電車穿梭港島各區,更喜歡它盛載了香港百年歷史。不過,自從鐵路通車,一對子女認為電車速度不夠快,寧可選擇地下鐵。為鼓勵他們欣賞電車背後的歷史文化,Elsie最近就帶他們參觀長春社古資源中心舉辦的「尋找城市歷史痕--電車歷史圖片展」,除了電車歷史,更通過舊照片見證香港街道變化,具體地向子女介紹解舊香港,一起「想當年」。 聽負責展覽的傳訊經理黃凱欣(Hedy)講,以電車作主題,因為它與香港生活關係密切。「通車百多年至今,不少人仍會乘搭,視為生活一部分。」 另外,電車令人感覺緩慢,好像與香港追求效率的文化格格不入,亦是展覽舉辦的原因,「其實最初通車試行時,電車曾被形容為『風馳電掣』,可看出快慢是相對的概念。」 今次展出的八十一張照片,全由資深歷史收藏家張順光借出。「我們特地用簡潔方式撰寫圖片說明,只有地區、年份及標誌性建築,希望參觀人士可用照片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因這些地區都是大家生活的地方。」她說,展廳所有照片尺寸都經過放大,方便參觀人士拿在手中,仔細欣賞。 Elsie一踏進展廳就看見佔用整面牆壁的港島地圖,上面標有三十年代沿海而駛的電車路,西起堅尼地城,途經上環、中環、金鐘、灣仔,到筲箕灣總站。接就是按地區展示,由堅尼地城至北角車廠的照片,橫跨一九○四年電車首次通車,到八十年代。一邊參觀就像坐上一輛穿越時空的電車,緩緩走過一百多年的電車及香港歷史。 收藏家張順光(Alan)鍾情舊香港面貌,八十年代末開始搜集電車相關歷史文物,亦不時借出作展覽,希望讓更多人可欣賞到。「電車已經成了香港人心目中的重要符號,加上今年是長春社古資源中心成立十周年,電車通車一百一十一周年,別具意義。」 他鼓勵家長帶同子女一起參觀,「成年人可以從展覽懷緬舊日香港及生活;對年輕人來說卻是新鮮的畫面,因為他們沒看過這樣的香港。加上香港的街道、建築變化又急又大,好像海岸每十年就改變一次。所以除了電車歷史,從照片亦可回顧舊日街景、交通、服飾、建築等。」 從Alan其中一張最喜歡的照片中,便可看到舊電車及已消失的酒店,「這是第一代電車駛經石塘咀屈地街,當時電車只有單層,還分為頭等及三等兩種,我亦沒有見過。而背景是廣東大酒店,結構及外型很有舊電影感覺,像《胭脂扣》中十二少經常出入的場所。不過,酒店早已被拆除了。」 與街景及建築一併消失的,還有電車設計。原來,電車百多年來共有六款。「第一代是單層電車,第二代開始改為兩層。由於是開篷設計,下雨很麻煩,所以到第三代便加上帆布頂蓋。後來第四、第五代才改成封頂設計。千禧年推出的第六代電車,上層車頭的玻璃由三塊改成一塊,不少人認為外型很像巴士,只出產了三架。」家長參觀時不妨與子女一起玩辨認電車的遊戲。 雖然電車是展覽主角,但引起最多反應的照片卻與街市有關。「那是八十年代銅鑼灣電車廠的照片,旁邊可見一個密集的市集,環境頗差。」原來,時代廣場現址曾是電車廠,旁邊的羅素街就是濕貨市集,但現在已成了租金高昂的地段,「很多人都說認不出那就是時代廣場的位置,可看到城市發展變化很大。」Alan說。 相信不少人仍會稱呼電車為「叮叮」,Elsie就知道,聲響是源自電車開行及提醒其他車輛的響號,須由車長用腳踏發出聲音,今次展覽亦有展示該腳踏。另外亦有一套電車動畫,利用電腦技術將部分展出照片化成動畫,模擬舊日電車行駛的畫面。相信腳踏及動畫可讓年紀較小的小朋友更容易投入展覽。 Alan建議,家長可帶子女乘搭電車到位於西營盤的展廳參觀,「路上提醒他們留意電車路的風景。不妨表示將會帶他們到時光隧道,回到過去看看同一路。欣賞展覽後,亦不妨再次乘搭電車,比對照片中沿海而建的電車路,與現在大廈林立情況。」 另外,Alan為今次展覽挑選了一百多張照片,但礙於場地無法全部展出,所以出版了《電車.維城──歷史圖片集》,把照片製作成明信片並編成書冊。欣賞展覽後可把歷史照片帶回家留念,收益會撥捐長春社古資源中心的文化保育工作。有興趣的家長不妨留意 ,展期完結後亦可購買。 Elsie提提大家,「尋找城市歷史痕--電車歷史圖片展」於西營盤的長春社古資源中心舉行至本周六(五月二日),免費入場,開放時間及詳情可瀏覽http://www.cache.org.hk/。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