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師工作室 - 為事實收口 為經濟收手

近期的反水貨活動,對五一黃金周銷售定有大影響。

【晴報專訊】最近各項數據顯示,反水貨客活動對旅客來港意慾有一定影響,但有傳媒仍「誤報」資訊,而個別反水貨活動發起人仍堅稱活動無礙旅客印象。五一黃金周臨近,我們希望有關傳媒及人士收一收口,收一收手。 清明節三天假期訪港旅客人數全面下跌,對香港確是個警號,而且很響很亮。對比於今年1月和2月,3月的旅客人數已下跌,而4月那三天假期則有46.8萬人,比去年同期下跌12.4%,其中內地客佔36萬,比去年跌14%;其他國家或地區旅客約11萬人,也跌6.6%,這亦與大部分在假期留港市民的觀感相同:旅客比前少了。不過,有傳媒卻指期間旅客不跌反升9.5%,原來所引述的入境數字是包括香港居民在內!如此又怎能真正反映旅客來港情況? 傳媒報道新聞有其作用,包括告知、教育、監察、娛樂、解釋、警醒等功能,以上種種都須建基於客觀、真確及持平等原則,觀點大可不同,但事實不容歪曲,這是傳媒最基本的道德操守。社會及輿論會對某電視台「誤報」領導人死訊和公司被收購予以譴責,但今次卻輕輕放過一個不知是無心之失或刻意錯引數據的傳媒,實令人困惑。 專業疏忽或刻意詐騙都需要負上刑責,今時個別傳媒為一己意見及立場,如「不小心」地找到適合自己利用的數據,以證明自己的立場或觀點正確,便應受到社會指摘。作為社會「第四權」,新聞媒體原應發揮監察作用,監察對象包括政府、權貴,與社會民生相關的機構及個人等,若「不小心」用上一些事實或數據,就是失責違操守。傳媒原只應做「眼睛」做「口」,監察並在適當時候發聲,但今時卻淪為「手」——打手,不時以虛假資訊狙擊對手。 同樣,反水貨活動的組織者或發起人也不思考其行動對整體社會影響之深廣,反指港府不斷發放「錯誤信息」,諉過於人。事實上,反水貨活動已對本地經濟,包括旅遊、酒店、零售等行業造成影響,仍諸多藉口,托詞掩飾,卸責「死撑」。有指澳門沒反走水貨,旅客人數仍跌6%至7%,故與港反水貨活動無關,其實,訪港旅客通常視港澳併為一旅遊路綫,港客因反水貨活動而跌,訪澳門旅客怎能不跌? 旅客減少當然不會只有單一原因,但香港社會對旅客的負面信息和不禮貌的行為和活動的確特別多,五一黃金周的訪港旅客人數未許樂觀。清明往者不諫,黃金周來者可追;已過去的我們不必深究,但日後若政府或民間有補救的措施或行動,而大家又不想有人因旅客減少而失業的話,希望那些「誤報」的傳媒和那些鬧人、踢篋、打人的憤青,可否為了基層人士的飯碗而收口、收手? 撰文︰石老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