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上學日用品陷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明天(9月1日)便開學,不少學生上學常用的物品,例如塑膠食具、文具,如選用不當隨時墮入塑化劑陷阱。另外,近年衞生環境改變,潔手液、濕紙巾等常被應用,專家指如用不得法,則易引發皮膚敏感等健康問題。文:黃日新 部分圖片:中央社、星島圖片庫 膠餐具含塑化劑 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麥嘉慧博士(左圖)表示,大部分學童使用的餐具、飯盒、水壺等,均由塑膠製成,但因塑膠種類繁多,並非每種均適合用於接觸食物。「尤其是將之加熱,或於微波爐使用(最普遍是便利店的加熱即食品),就更應留意其成分和用法,避免塑膠釋出有害物質影響兒童發育。」麥嘉慧解釋。 當中有助塑膠硬化成形的添加劑雙酚A、或塑膠內的各種塑化劑,均屬環境荷爾蒙的一種。如發育期兒童攝入過多,有機會破壞荷爾蒙平衡,出現性早熟問題,影響身心成長。 文具顏料藏重金屬 近日大家都非常關心日用品中的含鉛量,雖然不少人都知「鉛筆」的筆芯並不含鉛,但可能忽略了鉛筆外層的顏料塗層,或者其他顏色筆、油彩等所用原料的含鉛問題。麥嘉慧指出,雖然一般及格的兒童用品,包括文具,其使用的顏料必須不含鉛,但亦不能排除部分來歷不明的產品,使用了含鉛顏料。由於孩子有可能將這些文具放進口中,故建議家長選購時勿貪便宜而忽略產品質量。 因成人用的文具,鉛含量標準多較寬鬆,故不鼓勵將成人使用的文具,給予年幼學童使用。家長更應教導子女用完文具後立即洗手,以防手部殘留了鉛,隨用膳時不慎攝入。 濕紙巾可致敏 近年潔手液和濕紙巾有常被濫用情況,使用過於頻密可導致其他健康問題。麥博士表示,潔手液和濕紙巾多含酒精和三氯沙成分,兩者均有較強殺菌功效,尤其三氯沙更可針對殺滅金黃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不過酒精和三氯沙同樣會破壞皮膚表面油層,使用過多令皮膚乾燥爆皸,造成創口增加感染機會。其次,部分人會對酒精及三氯沙有過敏反應,累積一定用量後有可能出現皮膚紅腫、痕癢等敏感情況。另濕紙巾因由化學纖維製成,故同樣易令皮膚過敏風險增加,因此實不宜過分濫用。 教看塑料危險系數 最好是改用以金屬、玻璃、陶瓷等較穩定、不易產生化學反應的物質來製造的餐具,如有需要選擇塑膠產品,也應留意所選用的塑料,粗略地分析其潛在風險,盡量減低危險性。為便於分類回收,幾乎所有塑膠產品底部,均有回收編號標示其主要使用的塑料種類,麥嘉慧提醒大家,分類標示亦宜只作概括性參考,因廠商往往都會混合幾種塑料,以便提升產品質感及外觀。 •最高風險類:3、6、7 這幾類塑料屬於最不穩定及易因加熱而釋出有害物質。因此絕不宜用來盛載熱食、熱飲,更不可用於微波爐,否則可致變形溶解,嚴重污染食物。而回收編號3、7的塑膠,最有可能含有雙酚A。 •低等風險類:5 這類物料一般較為穩定,能承受高熱而不易變形。製作時亦較少加入添加劑,令其較少釋出有害物質。一般可用於微波爐的塑膠產品,均由這類塑料製成。 •風險不明:1、2、4、8、9 這幾類塑料可因應混合添加劑、加工工序和成分的調配而出現不同性質。用於盛載熱食或加熱時,應留意產品說明上是否有許可指示,否則還是不用為佳。 五招減攝取量 1. 購買時應選擇具信譽的品牌,避免來歷不明的產品。 2. 嚴格依照產品說明使用,如無標明便不宜用於加熱或盛載熱食。 3. 一般飲料或樽裝水的塑膠瓶,用後應立即回收,勿反覆重用或盛載熱飲,否則會釋出大量塑化劑及溶於水中。 4. 加熱時不宜用保鮮紙蓋於其上,因大部分保鮮紙加熱後均會釋出塑化劑,建議可用牛油紙代替。 ●部分膠食具及潔護用品暗藏化學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