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醬料含味精陷阱

美國兒科專科營養師詹佩鳳

【星島日報報道】消費者委員會測試發現,部分醬油含或可令人致癌化學物4-甲基咪唑,但這物質只經動物測試證實可致癌,尚未有相關人體研究佐證,故致癌風險因人而異。營養師指是次抽驗的四十款產品全含味精,這反而更值得關注,因味精屬已知的高致敏成分,可使人產生如頭痛等不適,而且含高鈉副作用,加上味精「化名」眾多,故更易令人中招。 文:衞兒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最初來自天然萃取物 味精的化學名稱為「谷氨酸鈉」,英文稱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一百年前由一位日本教授在海藻中抽取煉製而成,並取得專利權及作大量生產。 美國兒科專科營養師詹佩鳳(右圖)說:「味精當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鹽』天然存在於人體及基乎所有食物當中,尤其是高蛋白質的食物。含較高水平谷氨酸鹽的食材有番茄、芝士、菇類及海藻等。現今已經很少純天然萃取的MSG,一般都是以混合了化學精煉澱粉、甘蔗、 甜菜、糖漿等,經發酵製成。把味精加入食材中可產生提升食味作用,因此常用作增味劑,以助於甜、酸、苦、辣外,加入所謂的第五種味道——鮮味。 常用增味劑之一 現代食品不少都加入增味劑,而味精正是最普遍之選。詹佩鳳建議,如欲減少增味劑的攝取量,選購產品時可查看食物標籤成分表,留意有關成分名稱排得愈後,代表所含的分量愈少。部分人吃了味精會出現類似過敏症狀如頭痛、面紅、出汗、面部繃緊、心跳加速、心口痛、作嘔等不適。一般多於進食後二十分鐘出現,約於兩小時內會消失,防患方法只有避免食用。 至於有些對麩質敏感人士常誤以為吃了豉油後敏感,是因為當中的味精,而這類個案真正致敏原實為豉油內的麥成分。 味精本身含鈉質,其鈉含量約一般鹽的三分一,故如以味精烹調,便應少放鹽。身體吸收太多鈉質可導致高血壓,高血壓者亦不宜攝取過量鈉質。 認清「化名」防中招 •來自美國的食品成分標籤上會列明Monosodium Glutamate或E621。 •其他外國常用名稱包括:Hydrolyzed Vegetable Protein、Autolyzed Yeast、Hydrolyzed Yeast、Yeast Extract、Soy Extracts及Protein Isolate等。 •在香港,醬油如豉油或一般包裝食物常用的名稱包括:酵母精、酵母提取物、酵母精華、水解植物蛋白質及增味劑等。 健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