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發揮療效 釐清藥貼用法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藥貼的面世,令到病人服用藥物的方式可因應自身的需要而更具彈性,但是市面上藥貼方式的產品良莠不齊,早前已有聲稱具風濕療效的藥貼,證實缺乏實際功效。專家指出,正規達標的藥貼固然有其優點,但卻非人人適用,必須注意用法及劑量,否則可令藥效受影響及增加藥物的副作用。 文:黃日新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新華社 多用於治慢性疾病 這裏所指的藥貼是指,經專業醫藥人士研究實證其功效的西藥藥物膠貼。藥貼屬於較新式的藥品,有別於藥丸、藥水或注射針劑等,藉將藥物附於膠貼上,透過緊貼皮膚,從而令藥物滲入皮膚及血管。其優點是可以持續及直接釋放藥力,方便一些有服藥困難或經常忘記吃藥的人士使用。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副教授李詠恩(見圖)指出,並非每種藥物都可以用藥貼形式製造,「急性疾病需要藥物立即到位,藥貼難以做到,因此只有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止痛等治療,才會應用藥貼。另外,也需要視乎該類藥物是否可以透過皮膚進行吸收。因此適合採用藥貼形式的藥物種類並不太多。」 逾時撕除添副作用 雖然藥貼的藥分屬於慢性藥物,但也不代表可極長時間使用,仍需要定時撕除。李教授解釋,不少藥物都有副作用,如果太長時間持續使用,會有機會令副作用更明顯,例如有些治療認知障礙的藥貼,部分患者常常會忘記把藥貼撕除,而過長時間使用會令患者出現嘔吐不適的情況。 一些治療心絞痛的藥物,透過血管擴張而減緩心絞痛症狀,標明每日不可連續使用多於八小時。因為能感受藥物的人體蛋白,如過長時間接觸這種藥物,會產生適應性,最終令到藥效減弱。 不適合使用人士 一般而言,有幾類人士不太適合使用藥貼,包括: 1.易產生過敏者 由於藥貼是需要將藥物附在膠貼上,部分人有可能對膠貼過敏,尤其是藥貼會較長時間緊貼皮膚,過敏機會也會隨之增加。 2.體毛過多者 部分患者如體毛過盛,或令藥貼未能完全貼服妥當地緊貼皮膚,從而令到只有部分藥效傳輸至體內,因而影響療效。 3.記性較差者 部分藥貼使用一段時間後便需要撕除,但部分病人,例如認知障礙症患者,通常都會忘記將之撕除,這有可能令患者吸收過多藥量而導致不適。 4.汗量太多者 如果患者先天體汗過多,或者需要處於炎熱的環境下致長時間出汗,均會影響藥貼的藥效,故不宜使用。 正確應用守則 1. 大部分藥貼每日只需要貼上一塊即已足夠,切勿自行重複貼上,令藥量過重。 2. 部分藥貼可以貼於背部位置,藥物較易吸收,也可減少搔癢時不小心撕下等情況。 3. 應設定提示如調校鬧鐘,提醒病人需要定時更換或停用藥貼,不宜只單靠記憶。 4. 假如患者本身對黏貼皮膚的膠水等物質有敏感情況,便不宜使用。 5. 如患者皮膚有其他疾病或不適,例如長有膿瘡、皮膚已破損發炎、有紅疹等均不宜應用。 6. 如使用後皮膚出現紅印、痕癢等持續不消退的情況,甚至有灼痛感,應立即停用。 止痛藥成分防過量 不但一些較「專門」的藥貼需要留意用法及用量,即使簡單如普通的止痛藥貼,如使用不當也有可能令藥量超標。 現時坊間很容易便可買到不同種類的止痛藥貼,但用家未必對其成分有充分認識,這些藥貼最常用的藥物包括了阿士匹靈或水楊酸等非類固醇止痛藥成分,而這兩種成分亦常用於口服止痛藥上,假如兩者同時應用,便有可能令藥量超標,尤其是阿士匹靈具有薄血成分,一旦過量會增加患者的出血風險。 納米技術增強藥效 李教授強調,無論使用口服或任何劑型藥物,其目的都是讓病人妥善地吸收藥物,以達到改善病情目的。因此必須以病人使用方便為依歸,所應用的劑型未必愈新愈好。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曾流行一時的噴鼻方式藥劑,例如噴鼻疫苗或噴鼻胰島素。前者因產能問題,現只供美國內銷;後者更因發現鼻黏膜吸收胰島素藥效未如理想,因而最終停產。 「現時藥物界的最新製藥技術,均朝着納米技術方向發展,希望可以藉此將藥物,更針對性地到達患處,增強治療效果,技術一旦發展成熟,相信屆時將增加更多不同劑型,以供患者選擇。」 ●某類如治療認知障礙的藥貼,如果逾時撕除,可令患者出現嘔吐不適。 ●皮膚較敏感,容易對膠貼過敏者,不建議用藥貼。 ●體毛過多或有可能減低藥貼黏貼度,有損療效。 ●為防影響藥效,流汗量太多人士不宜使用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