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船灣天后海巡——西貢兩日遊

糧船灣天后海巡——西貢兩日遊

(綜合報道)復活節一連四天「紅日」,外遊者眾,不妨利用兩天假期玩盡西貢區兩項重點節目,即欣賞世界地質公園及糧船灣天后誕、天后海巡盛況。 齊備紮營所需物品,首日一早從鑽石山巴士總站乘96R直奔北潭站下車(發記士多對面,即未轉入北潭路前一個站),橫過公路於發記士多涌邊跨過復興橋,進入上窰民俗文物館。昔日鄉村小路多了些植物、生物品種,水清依舊,那北潭涌(亦為地名),相傳於復興橋附近河段,河涌面較闊,月光下水呈白光大片,且水深,村民稱為白潭涌,其後一音之轉,為目前旅人熟悉的北潭涌。 自復興橋下河段起為北潭涌自然教育徑首站,說起這教育徑也近三十年,是第一代教育徑,漁護署郊野公園自創建以來,頗受遊客歡迎,特別是學校,因而這自然教育徑常見一群群中、小學生,在老師指引下投奔自然。 北潭涌自然教育徑長為零點九公里,共分二十二站,全程漫賞考察花近兩小時,只是一般遊賞則可在三十分鐘內完成。首站解釋有關「涌」的常識,例如提及「涌」與「湧」字相通,是水冒上及突至的現象。第二站介紹河流沉積物,第三站介紹菠蘿麻,第四站為泥灘狀況,第五站特別講解露兜樹與裹糭之關係,第六站是小果園,隨後為小農場及黃槿樹,那是第七及第八站,其他尚有林地、竹、錫葉藤,牙香樹、水源、糧荒、灰窰、上窰村、龍眼、量天尺、薜荔、散石灘、風水林(客家村)稻田。最後第二十二站終點介紹夏日果實及番石榴作擂漿棍及其作用。綜觀教育徑所介紹資料,完全與農業運作有關,而上窰村其後村民遷出,成為民俗文物館。 走盡教育徑緊接見小教堂,這聖母七苦小堂興建於1900年,今作童軍協會水上活動中心,常有活動,但對路過旅人有所抗拒,圍門寫上「遊人禁入」會更好。再下一站為起子灣村,劉姓村民多已遷出,亦有村屋破爛不堪,遊人勿闖進免生危險。村尾穿林而南接上窰村郊遊徑,南行四十分鐘出抵糧船灣萬宜路,依西壩直望主壩放步,基本四十分鐘可到白臘村路口。留意路口指示牌,依指示入營地紮營休息,那已是中午時分,開爐做飯午餐後分組往東壩。 分組往遊賞東壩(營地要有人看守),由營地往東壩,簡單配件只要相機及紙筆,步行三十分鐘便到東大壩,走過壩面回望萬宜水庫,果然工程宏大,很明顯這昔日官門水道也為建水庫有利地理環境,加上副壩及主壩其他地段有糧船灣洲作岸,即整個水庫便完成,其工程為東南亞首屈一指。 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共有二十六個,排行最後者竟然是香港,即第二十六名為「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據資料顯示,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建立地質公園,到目前已建立八十七個世界地質公園。要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必須向所屬國家申請,經國家有關部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文件申報,再由專家實地考察,審核要求嚴格。成功通過審核,可獲世界級地質公園身分,又每年審核一次。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成立於2009年11月,2011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接納香港世界地質公園,並定名為「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東壩中可見罕有六角形岩柱,是在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經地殼移動下所形成。 先後分批欣賞過東壩上下地質及工程結構,回返營地一宿。次日晨早拔營收拾出發,回公路到白臘村路口放步下行,二十分鐘到白臘村(新村),由新村屋後村徑登山,越過小山坳而西往糧船灣。此刻所見糧船灣天后廟廣場熱鬧非常,觀眾等候值理會向天后問卜,得吉時即抬出天后登船,另有十數船護航,滿載善信駛向甕缸群打三大圈,再送回天后廟供禮拜,隨後食盆菜。下午二時左右有專船送善信出西貢墟,其後另有多日神功戲供善信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