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有期限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宜早做

食物上常有標籤註明最佳食用日期,而治療雙耳失聰,原來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也有「最佳期限」。耳鼻喉科專科虞瑋翔醫生表示,「聽力跟言語發展的關係極為緊密,無論屬先天或後天失聰,均應及早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否則過了10年的『最佳期限』,聽、講能力可能已大為退化,影響手術效果及最終的聽力與溝通。」

先天、後天耳聾  生活影響大
「導致失聰的原因有很多,先天患者因失聰是與天俱來,他們在完全沒有聽力下可直接阻礙其學習言語的能力及發展,所以很多均變成聾啞人士,難以在正常學校上課,而且也會因聽不到警鐘、汽車響號等而容易發生意外或受傷。而後天聽覺機能退化、創傷、發炎(如嚴重的中耳炎)、藥物(如某些抗生素)、治療後遺症(如治療鼻咽癌的放射治療)等都可引致患者的聽覺神經線受損,令其失去感音性。雙耳嚴重失聰人士只能聽到90分貝或以上的聲音,即使佩戴一般的助聽器,仍無法收聽約50%的日常對話聲線。後天患者因曾經擁有正常聽覺,失聰初期他們的言語能力均沒有大問題,但其後言語能力、發音及咬字將會均日漸衰退,影響社交。」虞醫生指出,「人體的耳朵構造主要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耳蝸是一個位於內耳的小型聽覺轉導器官,負責將來自中耳的聲音訊號轉為神經電訊號,透過聽覺神經送到腦部,產生聽覺。如果患者的雙耳嚴重失聰,而其聽覺神經正常,便可考慮接受植入人工耳蝸手術,恢復聽覺。」

嚴重失聰有得救 植入人工耳蝸有限期?

「人工耳蝸的原理不是放大聲音,它是一種植入式聽覺輔助設備,大部分人工耳蝸設備由植入部分和體外部分組成,其功能是由體外部分的聲音處理器將聲音轉化為無線電波發送至植入部分,對位於耳蝸內、功能完好的聽覺神經施加電極刺激,令雙耳嚴重失聰的患者產生一定的聲音知覺。」虞醫生表示,「先天或後天的嚴重失聰患者應確診失聰後10年內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否則腦部的感音能力及言語能力亦容易因長期沒有運用而衰退,影響手術後預期的聽力恢復。」

手術誰不適合?
「醫生鼓勵先天患者應及早在嬰幼期做手術,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沒有年齡界限,只要嬰兒1歲或以上可接受植入手術,現時港府每年資助約60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小童個案可獲優先處理,資助的植入手術中過半數屬於兒童先天患者,其餘則是中老年人退化或發炎等個案。」虞醫生指出,「植入人工耳蝸手術有一定的複雜程度,但風險很低,手術失敗率只有0.1%,而人工耳蝸裝置的損壞率一般少於1%。此手術普遍安排單耳植入,手術成功的患者的聽力已經可回復高達90%以上。但未達到嚴重失聰、內耳結構畸形(無法放入電極)、聽覺神線斷裂、神經病變等則不適合植入人工耳蝸。」虞醫生補充,「手術的風險雖低,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低於於千份之一,但如果植入手術不完全成功,復康者僅有的聽力可完全消失。而手術後的後遺症及併發症包括面部神經受損或導致面癱、令耳朵變形、血管受損、傷口感染、腦膜炎等。」

術後學習及護理
「復康者完成手術後,如聽力回復便需進行一系列的治療,包括言語治療,重新培訓聽和講的能力,融入正常生活。」虞醫生列出需注意的地方:

  • 可進行一般運動,包括跑步、游泳,但由於他們須永久配戴一個外置的聲音處理器,應避免進行容有機會受猛烈撞擊的運動,如踏單車。另外游泳、洗頭、沐浴時須除下聲音處理器

  • 現時大部分新型號的人工耳蝸系統均可通過磁力共振、機場海關安全通道等,但舊型號有機會不支援,事前必須通知有關人士

  • 保持耳朵健康,預防中耳炎、腦膜炎等發生,建議接受預防腦膜炎疫苗注射


鳴謝:耳鼻喉科專科虞瑋翔醫生

(以上資料由英國保誠保險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