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逝世四百年 看莎劇探討人性

適逢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紀念,將有不少紀念活動及名作演出,家長可趁機讓子女認識大文豪的魅力。

【星島日報報道】今年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紀念, Elsie希望子女趁機接觸他的作品,但擔心莎劇歷史悠久,篇幅不容易消化,故早前與多次編導莎劇的黃清霞博士傾過。她表示,莎劇來自十六世紀,但通過多樣的人物探討人性,至今仍然適用。不論歷史劇、喜劇及悲劇亦屬當時的大眾文化,娛樂性豐富,年輕人通過欣賞改編版或預先了解故事,亦不難在莎翁筆下世界找到樂趣。 威廉.莎士比亞一生共創作了三十八部戲劇、一百五十五首十四行詩及其他詩歌,其中劇作最為人熟悉,可大致分為歷史劇、喜劇及悲劇三類,當中「四大悲劇」及「四大喜劇」堪稱經典。他筆下涉獵題材極廣,從愛情故事《羅密歐與茱麗葉》、復仇歷險的《哈姆雷特》、探討嫉妒的《奧塞羅》,到喜劇《仲夏夜之夢》都有,而且數百年來仍不斷被搬上舞台。 Elsie知道,曾在香港大學英文系任教戲劇及英文達三十年,現任誇啦啦藝術集匯藝術總監黃清霞博士(Dr. Ooi)編導莎劇經驗豐富。她說,莎士比亞作品最引人入勝之處,是當中探討的人性能跨越時代及地理限制。「莎士比亞的劇本都是關於人生,不論現代的非洲、中國,還是十六世紀英國,人類關心的東西沒太大分別。」 Dr. Ooi笑言,如自己將被困在艱難環境,亦會帶上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筆下的角色有『All kind of humanity』。歷史劇可以看到政治人物;喜劇則令人開懷大笑,悲劇可看到最壞和最好的人心,以前或現在的人性都是差不多。」 她最喜歡的《李爾王》,講述驕傲的李爾王因年老,準備退位,長女及二女為繼承領土,不住奉承他,唯獨他最疼愛的三女兒不願意,令李爾王憤而取消她的繼承權。「大女及二女獲分遺產卻苛待李爾王,人人亦對他很差,只有侍從肯特不離不棄,繼續照顧他,他最終學懂忍耐和愛。其實全世界的人性都在莎士比亞劇中,欺負父母的子女、願意幫助別人的人,現代也不少見。」 她亦同Elsie講,莎劇最初亦是平民娛樂,故娛樂性豐富。「十六世紀沒有電視機,劇場就是娛樂。莎士比亞開設的劇院Globe Theatre,低下階層、中層及上流社會人士都會入場,並非知識分子專利。」 其實Elsie也曾帶仔女欣賞莎劇,但他們投訴對白用字艱深,跟不上劇情。Dr. Ooi亦同意,莎士比亞時代的舞台不設燈光、布景,場景及氣氛依賴演員用對白交代,行文用字亦與現代英語有距離。故她建議,欣賞前先閱讀劇情大綱或「導演的話」,「很多劇本都是多線發展,第一幕出現的人物,到第六、七幕才再出現,中間穿插其他支線劇情,如不了解故事,便會跟不上,搞清楚劇情及主題便沒有問題。」 家長亦可先帶子女欣賞改編版本,「原劇本多數長達三、四小時,觀眾不容易耐心看完。我自己為年輕人製作的版本,除縮短長度,亦按時序重新組織場景,把莎士比亞式用詞改回日常英文,方便他們理解。」不過,她提到莎士比亞劇本對現代英語影響極大,很多常用詞語如「Stony-hearted」(鐵石心腸)、「Foul play」(犯規)等,都是由他所創,或因他而普及,故Elsie相信欣賞原作也有另一種樂趣。 Elsie知道,商務印書館出版新書《莎翁永恒金句Shakespeare Speaks》,借名句接觸莎士比亞作品。想直接欣賞莎劇的,可留意Dr. Ooi有份參與,由誇啦啦藝術集匯與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教育組藝術家聯合構思的《十二夜》改編版本,將於十月公演。而想挑戰自己,欣賞原汁原味演出的話,就不要錯過五至六月期間在多間戲院放映,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製作的《威尼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