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一物如何策劃?

M+展亭露天花園也變成作品一部分。

【星島日報報道】藝術本來沒有所謂「容易」/「困難」,因為無論作品包含的歷史文化意象或隱喻有多艱澀,觀眾能夠從作品本身有所感動就沒有必要深究。不過,策劃展覽倒是有難度之分,例如作品概念性很強、場地條件的限制,或是藝術家比較不易溝通等。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作品及背後的意念傳達給觀眾就看策展人的功力了。參觀了西九M+展亭落成後的首個展覽《曾建華:》,才深深體會到策展人工作的困難與重要。 「籌備這個展覽,的確有點難!」M+教學及詮釋首席策展人方詠甄是《曾建華:》展覽聯席策展人。與曾建華一樣,方詠甄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曾出任香港藝術館與香港文化博物館助理館長,並策劃多項展覽,雖然經驗豐富,但這個展覽的籌備過程一點都不簡單:「首先,藝術家對場地有特別要求,可以說場地展品合而為一。M+展亭還在施工期間,我已經把設計草圖交給曾建華,落成後他再到實地考察多次才落實,好像展亭的露天平台本來種有一顆樹,地面是草地,藝術家覺得極富象徵意義,於是就地取材,以『生命樹』作視覺隱喻,而為了帶出生命最終被泥土掩沒通向死亡、塵歸塵土歸土的永恆問題,需要把草皮拔走換上泥土。」 不過,更難的可能是與藝術家的溝通:「我認識曾建華已經十多年,也許比較了解他的性格與作風。他是我見過最純粹的藝術家,也是十分獨特的藝術家。在籌備期間有一次我們討論了五個小時,其中有兩個小時他沒有講過一句話!有些朋友說在學校時,整整一年都沒有跟他講過話!」 曾建華的作品包含了許多複雜哲學、文學、宗教的隱喻,以及流行音樂和電影的元素,也許令人覺得「看不明」。他的作品多以文字、圖像、裝置、聲音、投影組成,把展覽場地變成一個全新的感觀空間,觀眾在里面沉思,探討人生在世種種問題,作品曾在多個國際頂級美術館展出。他去年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作品《無盡虛無》,同樣是把展覽場地變成一個另類空間,目前M+展亭的《》是去年作品的延續,只是到了這個展覽,藝術家將自己曾經着墨的「虛無」概念推得更徹底,似乎認為以一個有型文字去討論空無一物、非存在是自我矛盾,於是「無」字中間加上一畫,自我刪除。 作品的靈感來自多方面:尼采的「永劫回歸」思想、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史丹利寇比力克經典電影《發條橙》、英年早逝的Nirvana樂隊主音歌手Kurt Cobain的音樂、貝多芬的古典樂章等等,交織成一個虛幻的空間──以鏡子覆蓋的露天平台外牆彷彿是一個無限空間,鏡子映出很多個「我」卻是不真實,接近佛家「無常無我」思想;觀眾兜圈走動,就像生命輪迴周而復始;室內展廳一角是電影《發條橙》中監獄的影像,配合特別為展覽而加建的金屬柱子,營造了監倉環境,暗示人類被困在籠牢毫無目的存在的一種狀態,空虛而無力;在另一個房間,曾建華以貝多芬的樂章配合其他聲音和文字影像,拼湊成一個類似舞台表演的空間,與Kurt Cobain的音樂呼應。作品包含如此豐富複雜的隱喻,展品旁卻沒有解釋,觀眾是否必須先做足功課才可以欣賞?策展人如何幫助觀眾投入? 方詠甄表示,這次展覽在提供給觀眾的參考資料方面的確下了很多功夫,例如出版展覽圖書、在現場顯示展覽有關的文學與哲學書籍、舉辦多個導賞團與講座:「除了一般的公眾導賞團,還有專為教師而設的導覽與討論,以及由幾位與曾建華合作過的策展人主持的特別分享團。不過,我不認為觀眾必須熟悉哲學文學等才會欣賞曾建華的展覽。我們有些導賞團是為小學生和老人家而設,大家都出乎意外地投入。曾建華的作品談及生死與生存意義這些永恆問題,其實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每一個人都會提出,現在就是小學生也面對功課壓力而感到無助焦慮,所以觀眾就算對哲學或文學沒有研究也無妨,在這個空間大家會再次思考自己面對的問題,像剝洋葱一樣一層一層地探索,找尋屬於自己的答案。」 日本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曾經形容策展人有如一名助產士,也有人形容策展人像廚師、催化劑、守護者等。曾建華展覽的策展人,也許「全部皆是」!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