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鞋王40年後巷生涯終結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正月傳統忌買鞋,免得全年「鞋鞋聲」,但八十一歲的楊權卻心甘情願「鞋」足大半生,由六十年代拿個錘、拿把鑿在深水埗開個補鞋檔,檔口從街頭移至巷尾,見證區內四十多年的變遷,適逢今年《施政報告》亦提到優化後巷,大家開始關注後巷之際,他卻決定五月離開後巷退休去。 要標示「權記」補鞋檔確實位置並不容易,只能說在深水埗基隆街與桂林街交界附近、北河街街市對出的一條僅一米多寬的後巷。檔口用鐵皮搭成,不足二十平方呎,前方有部衣車,上面吊 一個燈膽,照得檔主楊權一面黃,要數其他工具,就只有一把刀、一枝錘、一把鉗、一個鑿,和他的一雙手。 這雙手早在七十多年前,年僅十多歲就在鄉下中山跟親戚學做鞋,廿歲學滿師,他單人匹馬去澳門鞋廠打工,儲了十八年「彈藥」就飄洋到港。當年舉目無親,他在深水埗街頭見到一個鞋檔,就頂了來做,「我無氣無力、墨水唔多、又唔識人,沒有這個檔,就要乞食了。」 鄉下跟親戚學做鞋 他憶述,初時「權記」在巷口顯眼處,地方比現在闊落,他晚上直接睡在檔口,到七十年代街口兩邊建新樓,才搬到小巷裏去,輾轉四十多年,新樓已成舊樓,他形容深水埗現時是「人多、事多、垃圾多」,又指現時的皮鞋愈來愈易爛,以前的皮鞋穿幾年仍無穿無爛,現在有些新鞋三個月就甩底。 時移勢易,他的開檔時間亦由以往的朝九晚五,縮短至朝早九至十一僅兩個小時,平均日做二百元生意,「都為搵兩餐,我衣食住行都隨便」,身住板間房,腳踏的一對皮鞋亦是補了又補,穿了逾十年,但他最安慰是檔口養大了一家大小,妻女現居內地,女兒已結婚生子,三代得以同堂。談到哪類鞋最難補、補鞋需時多久等技術問題,他一律回答因鞋而異,男裝、女裝、童裝鞋,他統統包辦,部分客人幫襯了數十年,縱已搬家仍回來找他補鞋。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現正於深水埗SoCO269展覽館,舉行「活著-基層長者生活攝影展」,更於本周六設長者問題講座,下月十四日設「真人圖書館」,邀請多位公公婆婆說故事。記者 羅嘉凝 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