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南圍——海濱靜與美

舊鹽田遺址。

(綜合報道)逢假日及周日西貢墟海濱人頭湧湧,熱鬧盛況恍如墟期。向來西貢半島為香港市民度假好去處,近數年來亦多了自遊行內地旅客,使西貢這水陸邊城欣欣向榮。相對西貢公路進入西貢區把關地帶南圍,卻靜美寧靜,是另一境界。 整個西貢半島及清水灣半島基本地形以山為主,平地面積極細,故中原大族南下香港地,上述兩區非其所選,都轉向原塱(元朗)錦田八鄉一帶發展。較小族系只好偏選較僻之地,如西貢清水灣南圍、北圍一帶。粵東興寧成氏於清朝早期康熙年間,幾經波折而入遷南圍定居。 據《旅行家》創刊號(1982年1月正心書局出版,今香山學社)李香輝《南圍成事》一文稱:「成氏之宗原為宋朝民籍,居興寧、甘村、駱坊等處,清康熙初年,其第十六世祖檳元公因避寇賊擾亂,率妻鄒氏、子國珍,由博羅至新安林村矮崗,即今新界林村居住。檳元公卒,鄒氏以國珍年幼,乃招張姓入室,亦生一子,後轉遷大水坑。張姓善養國珍成人,並語其不可忘本,應遷回林村祖居。」 國珍娶鄭氏生三子,名維韜、維略、維鳳。維韜公娶黃氏生三子,名騰蛟、騰龍、騰。第十九世祖騰蛟公娶彭氏生二子,名茂昌、茂發,於乾隆十年(1745年)自林村轉遷至清水灣道孟公屋村,第二十世祖茂發娶楊氏及繼室張氏生四子,名朝綱、朝常、朝棟、朝樑。朝常公分支十房,有九房開枝散葉,因人口眾多,故一房仍居孟公屋,八房遷往南圍,後有一房遷往榕樹場,七房仍居南圍,時因海盜猖獗,成氏遂邀邱姓入住南圍相助防禦海盜。成姓移居香港歷三百餘年,居南圍二百餘年,繁衍八代,籍屬客家寶安縣人,字輩順序排行為朝、廷、啟、達、方、安、邦、光、耀、顯。邱氏與大埔樟樹灘原居民同一宗族,分支往赤泥坪至南圍,今村中建有邱氏宗祠及邱氏家祠,從祠聯中可查探其先祖來龍,其詞聯稱:「河南世澤千秋盛,渭北家聲萬古興」。 早在三十年前,南圍有心人士曾發起發展南圍環境,從建設、清潔、愛護多種意識銳意發展鄉務,同時將圓洲仔及澳仔列為度假休閒勝地,其後因種種因素,終未能實現理想,可見傳統鄉村村務向來複雜,長者傳統思維與新一代村民有相當分歧。外教入村亦成為另一新勢力,教堂興建、教會活動日見興盛情況,即使在內地亦同時展現。 當巴士小巴在南圍村口站停下,走進南圍村範圍,立即被寧靜環境所迷住。一條大街傍海南伸,來往車輛不多,沿村屋邊緣漫步,從金字頂坑瓦磚屋到新三層丁屋,外觀遠眺都令遊人帶來舒適感覺。筆者數十年在新界遊走,總讚賞鄉村環境,對都市高樓大廈向來厭惡。農村生活鄉情濃濃,只是新界情況正漸變中,年輕力壯都往外跑,剩下老弱駐守鄉村,不幸的是連村屋也發生都市常有罪案,這是往日歲月不可想像。還記得往昔有「穿山甲」(鄉村巡邏警察)穿梭於農村中,與村民建立良好關係,事實那些「穿山甲」多為村民投身警察行列,故同聲同氣對工作更為方便,起碼多懂客家話。 細心漫步在南圍村海濱、新舊鄉村學校、村民信仰的天后主神、土地、鹽田遺址、鹽田壆等等,何妨與長者閒話,說不完的話題,無形中已進行口述歷史。正所謂鑑古知今,昔日移民開天闢地,篳路藍縷艱辛歲月,正好是當今養尊處優年輕一代典範,好日子得來不易啊,特別近代史日治時代,其艱辛歲月在老一輩鄉民中總難以忘懷。三面環海南圍村生態特別豐富,愛好郊野生態遊者必然滿足,但願是真正愛好而非趕潮流。村口有鄉村士多,正好補充體力及與村民交流。